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在2016年5月17日举办的第五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上,拉脱维亚拉中友好协会主席波塔普金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发表感慨:“历史上从未见过如此宏大的合作倡议,超过我们欧洲人的想象力。”
人们习惯用古代丝绸之路作为类比去理解“一带一路”,然而这样容易把它的概念简单化,但是不进行类比,很多人尤其是外国人对“一带一路”难以理解。我认为,不能从文化、历史、经济学或国际关系等某一特定领域出发去理解“一带一路”,我们需要超学科的研究,打通各个学科的界限去理解这个新概念。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
到底该如何理解“一带一路”?能否打造出一个简单而易传播,又能囊括其涉及的众多学科的体系呢?我曾提出了分析国际关系的三个维度,即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自身维度。以下我尝试用这三个维度来分析“一带一路”。
时间维度:激活共同的历史记忆
很多人曾提出为什么不用“新丝绸之路”,而采用“一带一路”这个说法?它跟古代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的说法都是舶来品。在推动对外合作时,激活“丝绸之路”这一共同的历史记忆,核心目的是为了复兴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冷战结束以来,我国在中亚地区提倡经济合作,力推上海合作组织建设,但一直面临挑战。后来,逐渐发现推进经济合作仅靠参与国际性组织的建设与合作是不够的,于是便想到了丝绸之路这个着力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国际延伸,其路径就像从发展深圳经济特区为起点,再形成经济走廊,最后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带。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非常辉煌。欧洲传教士盖群英在漫长的丝绸之路旅程中如此记述:“宽而深的车辙分分合合,犹如江面上的涡流。在这条路上,无数人走过了几千年,形成了一条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1453年,奥斯曼帝国崛起,把东西方之间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切断了(史称“奥斯曼之墙”),欧洲人被迫走向海洋,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逐渐形成了西方中心的时代。
自从古代丝绸之路被切断后,许多国家都曾试图恢复这条通道。然而,重建古代丝绸之路是百年梦想。欧亚大陆内陆国家的物流成本非常高,根本竞争不过海上,而且产业链也是沿海布局,内陆地区逐渐走向落后。不打通丝绸之路,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就难以消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先后提出了“丝绸之路复兴计划”“欧亚大陆桥”等设想。第一个欧亚大陆桥是从海参崴到鹿特丹,第二个从连云港到鹿特丹,第三个从昆明到鹿特丹。目前,我国已有25个城市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中欧班列,借助“一带一路”的实施,“欧亚大陆桥”的设想将全部实现。
一百年前,瑞典人斯文·赫定就曾预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
“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路,也不是一条带。但是万物要从“一”开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既包含传统文化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从而具有国际和世界意义。
“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意义,归根到底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东方到西方,中亚地区只是过道,古代丝绸之路没有帮助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富裕。“一带一路”就是要消除这种贫富的差距,真正将沿线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丝绸之路的复兴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今天所流行的许多著作,很多是来源于经历过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是要复兴什么?它是要复兴古希腊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古希腊思想以谁为代表呢?答案是亚里士多德。他的论述和思想被记载在300万字的《亚里士多德全集》里。然而,在中国的印刷术、造纸术传到欧洲之前,欧洲人只有一种记载方式,就是以羊皮为载体的记载。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那个时候,整个世界上的羊皮产量都不够写300万字的内容,可见大部分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托伪之作。为什么有托伪之作?因为欧洲人在很多地方进行殖民统治后,要推广他们所谓的文明,“文明人”要统治“野蛮人”,也就是常说的“落后就要挨打”。而我们曾经完全相信欧洲的这种线性的社会进化论逻辑。西方人想让你承认自己是落后的,实际上你可能根本不落后。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曾远征到印度。《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载,亚历山大第一站打到了埃及,建立了亚历山大港,后来又把巴比伦烧掉了,接下来东征至印度,把印度的动植物标本如孔雀、老虎运到了雅典学院,让当时的师生进行研究。除了这些标本之外,他们还把包括汉谟拉比法典在内的古典书籍运到了希腊,这些珍贵古董至今仍存在大英博物馆。
英法后来集成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精髓。四大文明古国中三大文明古国都被西方殖民了,文明历程被中断,于是西方就站在文明古国的肩膀上,成功地垄断了文明的话语权。为什么现在流行“中国威胁论”,就是因为中国可能会成为唯一能打破这种所谓的西方中心神话的国家。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后,掀起了一场浩劫,其中重要标志就是敦煌遭到掠夺。
如果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方话语霸权仍将继续。欧洲人所创造的话语体系的逻辑是“东方文明来源于西方”。实际上恰恰相反,西方文明很多都来自东方。我们提倡“一带一路”,努力复兴丝绸之路的目的之一就是告别西方中心论,让世界还原到本身应有的多元状态。
从全球化的历史角度看,“一带一路”正在开创全球化3.0版。如果我们把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之路的丝绸之路称为全球化1.0时代,当时主要涉及欧亚大陆各国,贸易和文化是发展的原动力,各方基本能够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而近代西方开创的全球化则是全球化2.0时代,民族、国家为参与单元,通过海洋实现全球贸易和投资扩张,逐步确立了西方中心世界。如今,“一带一路”就是21世纪的跨洲际合作倡议,不只是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更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开创新型全球化——全球化3.0时代。
“一带一路”倡议秉承“万物互联”的理念,开发和应用包容性技术,改变传统技术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状态;创新和实施包容性制度安排;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更加公正、合理、包容,开创包容性全球化,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千年梦想”。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在重新定义全球化。以前的全球化是海洋型全球化,全球化通过中国的改革开放,跨国公司将工厂搬到中国来,我们向西方开放并成为他们的市场;如今中国在经营全球化,世界向我们开放,共同做大市场。第二,全球化转变为本土化,“一带一路”不是搞跨国公司全球配置,也不是中国公司到世界各地去开工厂,而是进行一国一策的当地化,按照当地实际需求来生产。第三,从“部分全球化”向“包容全球化”转变。“一带一路”让全球化更加包容、均衡、普惠,在全球化上树立了中国的话语权。
从时间维度看,从人类文明、全球化史去理解“一带一路”的意义,就是丝绸之路的复兴将让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地带,告别西方中心论,推动文明的共同复兴。
空间维度:重构世界经济版图
空间上,“一带一路”到底包括哪些国家,该如何布局?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包括65个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人口占63%,主要包括相对落后的国家。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以前改革开放盯在发达国家,现在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还有人把“一带一路”说成“对外撒钱”,将其等同于对外援助,这其实是误解。这些国家虽然不够富裕,但发展潜力非常大,他们对中国的需求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发达国家的需求一样。他们需要资金、技术,而我们需要市场。
将“一带一路”落到实处,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普通民众,都需要进行观念和思想的转变。
转变发展观 《史记》记载:“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改革开放主要向西方开放,尤其向美国开放,但这个发展模式无法持续。金融危机以后,西方消费者手头紧,购买不了那么多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的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证明只盯着发达国家的市场是不够的。有经济学家提出,除了跟发达国家这个环流以外,能不能跟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建立一个新的产业链环流,形成“双环流”,对冲发达市场的风险,这就是“一带一路”最早思想的原型。
转变时空观 “一带一路”超越了历史上“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大战略。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突破,既兼顾陆海,又呼应东西。以前,李鸿章和左宗棠争论海防重要还是塞防重要,具有时代局限性。“一带一路”表明两者都很重要,我们要从大的时空观理解“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