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的机遇与关键节点研讨会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的定位:基于合作视角的策略分析》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高校、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60多位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出席会议。
建构一种合作的新国际秩序
报告与评论环节由教育部长江学者、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主持。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介绍了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认为:为了有助于在“一带一路”框架中实现良好的跨国治理,适当稳步选择出一些重要节点国家极为必要。重要节点国家是指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辐射与影响能力的国家。
报告提出了选择“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的主要原则:(1)战略位置;(2)经济实力;(3)文化影响力;(4)互利合作;(5)风险规避。节点国家自身必须能够承担起“节点”的重任,即它们均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实力”与较好的“区域影响力”;同时,各个节点国家表现出侧重点不同的“差异性”特征,具体的节点功能则应视具体情况而权变。
在当前阶段,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以促进国际合作为最终导向。第二,重申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第三,坚持建构“多赢”的网络结构,告别零和博弈的竞争状态。第四,注重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市场层面多维度合作。第五,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报告提出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工程方法,确立合作、安全、和平理念,加强开放,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为全球治理开辟新的途径。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柳亦博介绍了研究报告的相关内容,指出选择重要节点国家基于共赢、自愿、和平、开放、包容的理念,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差异性互补,保证“一带一路”系统稳定性和系统的可持续性,考虑地缘政治上的因素,文化传统、以及跟中国的外交关系等因素。主要有几个理据:第一,基于地缘的共同体,区域合作的开展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地缘性的因素,走向全球化,打破中心——边缘结构,消除不平等的现象;第二,着眼于经济发展,合作共赢;第三,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包括文明秩序、不同的文化,两国以及超大国共同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第四,外交方面由多边互惠到超国家共同体;第五,无法回避的“风险”,多因多果,要提前预判风险,通过一些指标来评估。还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经济共同体、恐怖主义的威胁、目标国政府的能力、文化问题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认为,报告把“一带一路”放在一种全球产业循环体系中研究,充分显示了学理性、充分性,反映了开放、包容、互惠的理念。他认为,节点国家处于枢纽的位置,它具有辐射面广的效应、引领和带领的效应,应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去定位,还要更多关注海上丝绸之路。
原驻澳大利亚公使衔参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李忠尚教授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合作,大的国家和小的国家要合作,富的国家和穷的国家要合作,亚洲国家、欧洲国家、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等都要合作,这样才能够促进全球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国际意识非常重要;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智库搞决策科学研究非常重要。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提出,“一带一路”是长远的战略格局,研究沿线国家一些关键的节点意义非常重要。他把“一带一路”称之为21世纪新的长征,认为“根据地”建在哪里、怎么建,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要充分考虑,根据“一带一路”提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指标;“一带一路”建设是长远的、动态的,要从长远的视角、更动态地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