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关键节点,推进国际合作
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主持了会议讨论环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木才把“一带一路”国家概括为:人口真多、经济真穷、地域真大、国情真杂、社会真乱;研究节点国家要作为一种客观比较中立的第三方进行分析;风险评估非常有价值,除了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公共卫生风险和国际冲突风险,还有文化风险。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君臣认为,选择“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很有意义,评估指标体系还需要再完善,要考虑区域和全球体系等问题。
人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景源指出,“一带一路”涉及国际跨越治理的问题,把技术经验资金推广出去,要互惠互利,体现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智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域、历史、文化、民族问题等要放在一个整体中考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国家开发银行特聘专家谢士强指出,“一带一路”主要特征就是互联互通,表现为未定利益下的合作共享;整个导向上合作是方式,要把彼此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一处副处长温灏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国家和辐射国家的概念;提出在国家的筛选和评估角度外增加战略对接,在合作协议中以战略对接的角度引导“一带一路”的理念。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社会发展与创新研究室主任邓智华提出加强对“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和重要国别、包括重点领域的专题研究,强调国际合作,加强智库建设,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推向更加公平、合理、高效。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认为,对“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是比较新的内容,包括目标体系、路径选择、资源配置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发展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课题非常值得研究。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张耀军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对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话语权、改善国际形象、调动全球的资源是很重要的平台,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与会代表认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及其合作策略十分必要,要把握空间节点,注意时间节点,发挥关键节点的枢纽、联通、引领、辐射等作用,寻找机遇,规避风险,加强合作,共同奏响“一带一路”这部划时代的交响乐。(执笔:王东胜、崔树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