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观点 > 名人评论
于丹:“一带一路”如何形成文化共识
关键词:于丹 一带一路 形成 文化 共识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17-02-27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2月24日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以文化共识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以下为实录:


  文化在“一带一路”所呈现出来的是什么?是价值末端,也是文化起点。我不提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话题。如果只一味地说“一带一路”的文化输出,就会引起其他国家、民族的反感,会被大家认为是用我们的价值观去要求别人接受。但是,我们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文化共识”?一个通俗的比喻,有些国际的通病,用西医的办法治了很久,没有治好,是否可以试试中医中药呢?也就是用中西医结合去根治后工业文明中的疾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并不是在完成中医药的输出,而是在解决共同的问题。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共识。


  首先,“一带一路”是什么?它是全球的公共产品。是中国为当今世界提供的一个文化产品,这个产品绝不仅仅是指物理意义上的“一带一路”的恢复,它是更广阔空间的态度,是一种合作的默契,是一种价值的共赢。所以,全球的公共产品跟文化共识之间有什么关联?


  中国人爱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不仅仅是讲个人,也是在讲这个民族的态度。今天的天下,不再是指诸侯国,而是指全球。反全球化成为近两年的潮流,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的本体,以自己文化逻辑的起点,形成跟国际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这应该是任何一个有文化自信和自觉的大国首先修炼的内功。我们如果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何谈以文化人?何谈跨越世界?


  在“一带一路”中,大家一直在谈这三个方面,就是政治的互信、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包容。


  经济融合是大家合作上最容易达到的,因为它有一种利益诉求。而政治互信是目前中国遇到的很大瓶颈。在经济与政治之间由谁来搭桥?文化包容是一个很合适的通道。


  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体现于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就是中国今天提出的“已经不是我们自己如何强大、我们获得什么利益”,就像习主席讲到的欢迎“一带一路”上其他国家搭上我们的便利快车。这是什么?这就是这个公共产品到底有多大的延展性和活力能够成为一种建设。这个全球公共产品的成长,当然要寻求到滥觞之源,那就是在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差异化的前提下,找到文化的共识。


  我们相信有一些价值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任何宗教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都是它稳定的核心。任何人性中,即使是跨域语言和国际,对于审美也有些共同的默契。而我们文化共识的起点,到底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我们价值共识的基础。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在今天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文化有一个观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什么是万物并育、道并行?我们可以看看世界上迄今为止没有间断的四大文化圈的构成。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观点,那些持久地存在、不间断,保持着再生的活力,在今天能发挥作用的,才叫文化体系。现有的四大文化体系非常稳定,第一就是欧洲文明体系,第二就是印度文明体系,第三是阿拉伯文明体系,第四是中华文明体系。按照地域来划分,第一个圈子在西方,后三个圈子都在中国。


  如果再进一步探讨这些文化圈得以生存的原因,它们内在的逻辑、核心信仰支撑上是不同的。欧洲文明的核心凝聚力是基督教信仰,印度文明的核心凝聚力是佛教信仰,阿拉伯文明的核心凝聚力是伊斯兰教信仰。也就是说,前三个文明圈都是以宗教信仰作为核心支撑的。这既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支撑,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向心力所在。


  但是,再看中国文明。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深入、稳定、持续的宗教信仰,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文化信仰。什么叫文化信仰?就是以伦理价值为核心的家邦文明,不同于前三个文化圈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城邦文明。什么叫做家邦?家邦伦理有那么大的凝聚力,能够替代宗教信仰吗?有时候,约定俗成是最能回答问题的。比如,看一看欧洲或者美国的朋友,他要摔一个杯子或者跟头,本能的是“oh,my god”,中国人说什么?中国人说“哎呀,我的妈呀”。当他们在呼唤神的时候,我们在呼唤伦理,我们呼唤的是我们稳定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秩序感。除了喊“我的妈呀”,中国人还喊“哎呦,我的天呐”,中国人的天既是天理、天道,也是人与之呼应的天良。所以,讲天理、讲伦理构成了中国的文化信仰。


  我们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忽略自己的文化信仰。也许对于这种信仰的怀疑和质疑只来自于今天都市化了的文明。对于农民来讲,中国伦理他们是笃信不疑的。因为天道就在农时里,谁也不敢伤天害理。


  再看四大文明圈发展到今天内在的逻辑体系,中国文明是唯一以文化信仰作为核心价值保持持续发展的,某种意义上可能弥补了一些宗教信仰带来的冲突。


  各位都讲到了关于冲突,关于秩序的重建,关于平衡发展,是“一带一路”上面对的最大的命题。冲突由什么产生呢?任何一个稳定的宗教信仰,如果没有内部的更新和调整,发展到极端,有潜在的原教旨冲突的危险。大家可以看到“伊斯兰国”在这三四年内引发的全球的恐慌,它的极端恐怖分子把原教旨冲突放大到了行为之中。基督教文明是大家普遍信仰、广泛接受的。但即使在《圣经》上也有“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凡沿着这条路走的人,就叫做正确的道路”这样的句子。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什么?是儒道释一体多元,从来不排他。中国人讲天地人合一。以儒家哲学修炼大地上的人际关系;以道家关系天人合一修炼自然中的生态;以佛教修心来反观人的自我成长。天地人的一体多元共同构成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国的哲学体系从来不是单一的,不能说儒家哲学就是中国的全部哲学,也不能说道家哲学就是中国的全部哲学。多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撞激出火花,去粗取精,相互补充,这才成为中国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佛教并不是中国本土的文明信仰,但它进入中国以后蔚为大观。走到今天,在都市化过程中,有多少人喜欢禅意的生活?它已经变成一种生活美学,而不再强化其宗教意识。


  从文化视角看今天的“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是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构筑出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中国人的简单表述就叫做“大同”。中国文明自古就有大同理想,大同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的价值基础。用王阳明先生的话来讲“修天地万物一体之人”,这种融合的观念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文明,而成为人类的共享价值。


  哪些哲学观点可以作为全球的文化共识,特别是作为“一带一路”的逻辑起点?


  第一个共识就是儒家哲学的“和而不同”。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而不和”就是浅表的物理组合,因为它没有深度的化合反应。而“和而不同”就是大家保持着民族独立的个性和经济诉求,在文化包容的基础上,达到化学反应、深度融合。也就是说“和而不同”从文化理念到经济合作、到政治互信,都是“一带一路”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既使以原来的蓝图来看,“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涉及的地区、地貌和宗教信仰也是复杂的。更何况今天,“一带一路”的开放远远不止是原来的版图。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文化都在“一带一路”的线路之上。怎么样能够尊重不同宗教文化的差异,借力中国智慧,寻找最大公约数?这是摆在“一带一路”面前最大的文化命题。任何经济的合作都可能使一单生意是暂时的,而政治的冲突随时可以此消彼涨,只有文化上的共融和互信是真正的基础。


  所谓民心相通,其实是基于文化的。也就是价值观、道德判断的默契。如果宗教文明衍生到极端化,引发原教旨冲突,东方文明要提供解决的思路。

12
节点城市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关于我们 |  资讯快递 | 特别专题 | 百家观点 | 旅游签证 | 文化艺术 | 传统文化 | 市场平台 | 教育培训 | 国学研究 | 网站地图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0475-1 | E-mail:zgydyl@126.com 一带一路网 版权所有 010-87790321 网站制作北京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