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
特色小镇缘何而起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特色化是小镇发展的前提,旅游化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路径,资金、土地扶持是基本保障。特色小镇重在特色产业和资源,形成一个强势资源或产业的带动,周边其他产业逐步加入并完善的过程。让优势得以凸显,并最终形成特色小镇独享优势。
放置在当下的时代背景,特色小镇需要占据和发展的特色资源主要是非传统资源。
随着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产能过剩,传统的矿产等硬资源价值下降。而互联网、大数据、青山绿水、传统建筑、古代村落、特色文化等非传统资源(软资源)的价值大大提升。大数据、金融、文化创意、历史经典产业等将成为新的低碳、绿色产业。
关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有着明确的指导细则:
一是明确建设规模,从浙江省实践的结果看,小镇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为最佳;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小镇适当放宽);
二是明确建设标准,实施中以A级景区建设标准实施;典型的有河北省和浙江省,例如,浙江省要求所有的特色小镇都要建成3A级以上景区,其中旅游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
三是明确投资要求,要求具有一定投资规模,例如,浙江省原则上要求三年投入30-50亿,旅游小镇可适当放宽条件。
反观当下中国的小城镇发展,高度分化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东南沿海部分小城镇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小城市,当前的城镇管理体制演变成了束缚,产业转型升级是挑战。
中部绝大部分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无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部分小城镇人口和经济空间正在萎缩。
以往10年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强镇,资源价格高启时收入暴涨,房地产畸形、空城鬼城频现、过度福利化(榆林的全民医保)正在苦苦挣扎。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发展走在排头的要属浙江:
浙江省已经成功完成了两批79个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而特色小镇也为浙江这一年的经济转型贡献了巨大力量。拿杭州而言,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GDP达10053亿元,成为国内第10个万亿元级城市。
据统计,2015年,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的新入驻企业达3207家,完成社会投资超过1500个亿。在众多支撑杭州发展的引擎中,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贸易小镇等特色小镇作为杭州市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实,特色小镇计划并非浙江独创,北京、天津、黑龙江、云南等地都曾提出建设特色城镇,且部分省份目前仍在持续。但是浙江实践,赋予了特色小镇全新的内涵。
那么,特色小镇为什么能够在浙江迅速兴起?
特色小镇的发展都跟源于浙江鲜明的地域特性和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具体而言,原因有三点:
第一,浙江是全国经济大省、私营经济强省、消费经济强省,关键是块状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具备特色小镇发展的一切根植性条件。
第二,吴越文化体系魅力不断彰显,名胜风景强省优势突出,文化及旅游根基深。
第三,以浙商群体为代表创新拼搏的精神,是全国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特色小镇正式他们施展拳脚的优质空间,他们创造了浙江如今的辉煌,他们更有创造未来的实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浙江模式可以推行全国,浙江“一镇一产”源于深厚的产业根基,复制到全国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很难站得住脚。
开发架构:产业与旅游双核驱动
关于特色小镇的开发,一般包括了7个部分:
1.特色产业引擎:当地的特色产业,一般以新兴产业或传统的经典产业为主。
2.旅游引擎:吸引外来消费的关键,一个或多个核心旅游休闲项目,如观光景区、主体乐园、特色街区、温泉养生中心等。
3.核心产业园区:包括产业的研发、生产、制造等核心功能,是城市特色产业的集中体现。
4.休闲聚集区:聚集了各种休闲业态,主要功能是留住人流并扩大其消费。
5.产业延伸环:围绕特色产业及旅游产业,会形成产业延伸的一系列项目,往往环绕中心区,形成辐射或组团分布。
6.获取土地开发收益的重点:包括原有城镇居民居住,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人口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等。
7.社区配套网:服务于居民生活及旅游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
其中,特色产业开发是核心,不仅涉及了产业本身的生产制作,还会延伸到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与其相关的应用以及教育和研究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