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汉代以后《易经》的传承发展 到了汉代京房把自然灾害与政治之间建立起来一种因果关系,并试图说明自然灾害、反常天象是上苍对某些事件对人类的警告或嘉奖。把各种自然灾害视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而把自然界罕见的一些现象,如禾生双穗、珍禽异兽出现等,看作上天对人们的奖励和对“政治清明”的赞赏。这种灾异论无疑对我国历史产生了重大而久远的影响。虽然京房在以灾异干涉政治的方面失败了,但从我国历史文献可以清晰的看到多处对异常天象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有一重要特点:重视天象观测、记录。这一特点的形成,就是由于天人感应思想和京房这套灾异论影响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西汉,人们依然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怀有敬畏之情,并把这种敬畏与价值判断结合起来,这就是说人类依然把自然凌驾于人之上,而神是这种神秘自然力量的异化。 之后,东汉的郑玄,魏晋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以及宋代的程颐朱熹等人都对易经有了新的观点和理解,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对易经的研究也都多多少少的和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或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人的影响或说明自然想象背后有隐藏的对人的启示。
三、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和风水学
《易经》以阴阳五行、取象比类、形象化方法去认识周围世界,显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体现了《易经》中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
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易经》中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风水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地方就是“相宅”讲得是形势、地势并以此研究天、地、人的关系。传统的风水实际上是有关人与建筑、环境艺术文化,具有科学的内涵,在建筑中,风水术特别强调系统原则、因地制宜、居住适中、依山傍水、阴阳调和,对于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现在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对古代中国风水关于环境保护的时间方面进行实证分析,风水学从古至今能延续下去表明至少它能够符合人们心中对于自然环境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的生存和生活这一判断,我们不去追究这一判断的依据,这样的判断至少反应了当代中国文化仍然受《易经》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并更加渴望能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既是一种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也是对个人未来生活状况的一种期望,当这种期望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回避《易经》中的观点仍然影响着我们。
参考文献:
参见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参见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续编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卷,四川大学出版社. [3]参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中华书局出版,2008年版.
作者简介:
姓名:郭金龙,性别:男,籍贯:河南开封,出生日期:1986年07月10日,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