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
卓新平:持守文化核心 宗教脱敏迫在眉睫
关键词:卓新平 文化 核心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2017-07-14

  三、中国宗教传统与文化核心的持守


  在中国文化的精神标识中,应该有中国宗教的元素,而且是最古老的源头之一,无论是从社会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来看,可以看到宗教在其发展中起到精神动力作用。在今天,我们要冷静地审视我们自己的宗教传统。习近平主席最近论及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指出这是中国善于吸纳外来文化,不能否定我们中国的宗教传统。中国宗教信仰从与中国文化核心相关联,我们曾经谈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是一种人文宗教,是天人合一,神人一体,或者说是一种“神-人”的互动关系。所以,我们以一种“多元”和“海纳百川”而实现“大一统”。所谓的“和谐文化”,体现着“大一统”的文化精神,这是理解中国宗教精神的一把钥匙,虽然梁启超认为中国不需要宗教,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梁漱溟主张“以道德代宗教”,但最后他们都改变了这些看法。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哲学家贺麟先生所言,应该看到:“宗教有精诚信仰、坚贞不二的精神;宗教有博爱慈悲、服务人类的精神;宗教有襟怀广大、超脱尘世的精神”。冯友兰曾论及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


  1、宗教脱敏迫在眉睫


  当今中国宗教传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中国古代实际上是一个“多宗教”时代,并不是没有宗教,但中国宗教的思想体现为一种弥散性,并不代表它没有集体性,在弥散中有建构,建构中又有弥散。这种历史传统可追溯到古代神话“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属中国“五帝”时代。尽管如此,官方和民间的宗教发展属于同步发展,“弥散性”和“建构”两大要素是中国宗教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绝地天通”以后的国家宗教或官方宗教,同样可以看到民间宗教在道教等形式下延续至今,从这个方面讲,我们可以谈谈典型的宗教特点:


  2、儒教:以道教民、以道德民


  首先谈儒教,有的人不承认儒教是宗教,有的表述早于孔子,“儒教”本指古代宗教教士的“术士”,如胡适所言“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从“儒”的象形文字中可以看到,上为水形,下为人形,像以水冲洗沐浴儒身之形,在进行严肃礼仪之前必须沐浴。到了春秋末期,儒有“教师”之意,儒家以道教民,儒以道德民。章太炎说得更具体,“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求雨”在中国很多地方形成一种最早的宗教启蒙,犹太教的上帝最早被他们视为雨神。所以,“儒”在古代与宗教密切关联,它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天地之德,天地之心,是一种人本与天地的关联。


  实际上,中国宗教一直很活跃,关于世界范围内的民间信仰,据统计,有4个多亿,其中2.99亿分布在中国,但儒教不被认为是宗教,这在我们的经典著作中也有表述,最大的表述就是在元朝的《道书援神契》一书中。不过,对儒教的认识仍迷失在其是否为“宗教”的灰蒙之境,儒教是教,非教之争依旧。孔子的文化地位未定,其“待遇”内外不一,在海外有孔子学院、孔子像、孔子名称,结果是“墙内花开墙外香”,现在孔子是在海外,没有回归,海外学者就讲考虑“孔子形象的移民”问题,甚至调侃将“孔子(Confucius)”译成“孔老师”,但孔子名叫“孔丘”、“孔仲尼”。正因为我们把孔子留在海外,这是我们的遗憾,对孔子形象的再认识,阻力很大,甚至有人说国外的孔子学院要把名字改掉,这里有肯定、亦有否定。


  从儒家为“教”来看,典型的三个阶段是:先秦阶段、汉儒阶段、宋儒阶段。我们在孔子学院应该看到其经典化,朱熹加以经典表述,形成儒家道统的问题。谈到“道统”,中国自古有“天道”之说,其发展脉络甚至可追溯到皇帝,这样的话,我们看到儒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到后面形成了诸多传承派系,在宋明理学时期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虽然“道统”说是唐代韩愈提出来的,但真正得以体系化是在宋明理学时期,如岳麓书院在这一传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以儒为主,中国思想可以建构出与西方相媲美的哲学,书院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书院哲学、书院精神会不会成为文化特质,尤其是在文化重建方面值得思考,从这方面来讲,这种“道统”将影响到我们的正统和学统。


  儒家发展较为复杂,老一代的有梁漱溟、熊十力等等,海外儒学有唐君毅、牟宗三、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尤其是余英时,他们的中西沟通,想强调对西方哲学的运用。现在也谈到一些具有重构性的新儒家,如陈来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不能偏离,也不可能离开以儒家为宗的文化传承,应秉持“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所以今天看到我们中宣部长刘奇葆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谈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3、道佛为辅


  除儒教之外,还有道教。道教的特点是“道”,这种表述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但我们今天对“道”的认知还不够,希望在今后有更多认知。《道德经》谈出“上善若水”,对“水”的理解尤为重要,上文提到的三大板块,实际上是三大核心,水是母亲河,文明发源地、宗教发源地。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文化传承中努力前行。


  最后是佛教,现在佛、儒被边缘化了,道在民间,佛反而成为最新式的宗教,这就表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极其需要,被吸纳,且发展为一种中国化,尤其是禅宗。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关于2010年对中国信教人数的报告统计:中国大陆基督教6841万,穆斯林2469万,印度教2万,佛教2.44亿,民间宗教2.94亿,犹太教1万,其他宗教908万(含道教800万),共有宗教信仰者6.4亿,无宗教信仰者7亿多,但据我了解这个数据并不可信,我们调研的是3个多亿,这个在中国老百姓排斥宗教的心态上太多了,可见中国还是行中庸之道,但这2个亿有依据的,根据北京大学所做的社会调研,可知宗教占中国总人口的14%到15%,计算出来是1.9亿到2亿左右。


  结语


  综上可知,中国文化核心内容有宗教的因素,宗教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其社会脱敏,文化重建及复兴需要顶层设计(明君)。所以,知识分子没有顶层设计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是知识分子的作用—士之精神,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呼应,文化培育及熏陶需要唤起民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革新与适应,中国宗教的重新评估与定位,机遇与危险共存,路在何方?我们要找寻,但不能拖太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回归可以看到中国最早的阴阳、五行。阴阳就是合与分,二进位,这是最早的思想,我们把它遗忘了,今天的思想是电脑、信息文化,就是二进位,这种模式中国是领先的,但没有好好地发扬,我们有“五行”的观念,这是一种贡献,犹太文化中对6的思考,这是他们的贡献,像两河流域是古代压出文明对7的思考,还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8的期待,阿姆文明对9的亲睐,最后才走到十进位,从这方面来讲,实际上十进位是一个最复杂的进位,但我们选择了一个最复杂的方式,这说明人类的思维不是唯一的,条条大道通长安,我们回归到远古的阴阳、二元合一,二进位的思维,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形成整体概念,这种圆融是世界的核心,为了它的复兴,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谢谢大家。(作者:卓新平)

节点城市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关于我们 |  资讯快递 | 特别专题 | 百家观点 | 旅游签证 | 文化艺术 | 传统文化 | 市场平台 | 教育培训 | 国学研究 | 网站地图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0475-1 | E-mail:zgydyl@126.com 一带一路网 版权所有 010-87790321 网站制作北京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