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拓展区域协调发展新空间
一带一路网消息:云南具有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半山区多位一体的特殊省情,近年来,云南省为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但受区位、历史和自然等多个因素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诸多矛盾和问题仍是制约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
在“十二五”临近收官,“十三五”将启航之际,中国经济时报就云南如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采访了云南省委政研室和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
特殊省情再认识
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丁兴忠说,“十二五”时期,云南省为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先后规划部署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实施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云南省区域平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丁兴忠坦言:由于区位、历史和自然等多方面原因,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诸多矛盾和问题仍是制约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
一是区域经济实力差异明显。2014年,滇中四州市及红河北部7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63%,而滇西6个州(市)的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6.6%。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昆明为56236元,是最低的昭通市的4.51倍。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4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2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5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3.26∶1,高于全国2.75∶1的平均水平,远高于国际上2.5∶1的警戒线。此外,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2014年,云南城镇化率为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7个百分点。
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只有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云南省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问题,因此“十三五”期间,协调是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拓展发展新空间
云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昶说,省委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决策,必将对云南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李昶认为,“一核”,强调的是发挥昆明市的主引擎作用。昆明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也是云南省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地区。随着滇中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以及其他一系列重大部署实施,昆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必须把加快昆明发展放在全省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昆明的整体实力和辐射带动力,使其真正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火车头、发动机和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
“一圈”,强调的是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和红河州北部地区在内的滇中城市经济圈,这片区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必然要作为支撑云南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来打造。
“两廊”,强调的是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问题。在国家谋划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云南有“近水楼台”优势,须主动做好与国家战略的对接,做好与周边国家以“五通”为重点的开放合作,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带动提升云南基础设施、城镇、产业等建设发展水平。
“三带”,强调的是要着力开发打造三个功能特色各异的经济带。沿边开放经济带,着眼于25个边境县为重点的沿边地区开发开放问题,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打造沿边开放新优势,增强前沿窗口的经济活力和服务能力。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着眼于澜沧江流域7州市34县的发展,突出流域内资源富集、民族文化多样、承担着重要生态功能的特点,进一步聚焦生态文化旅游、绿色经济、民族团结进步等重点。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着眼于服务和对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立足于流域内矿产、水能、生物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特色和优势,以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合作平台、市场体系的对接为重点,努力打造长江上游重要经济增长极。
“六群”,是指推动滇东北、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六大城市群发展。(邓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