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路文化网消息:几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在政策沟通交流、深化理解、增进互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也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推进务实合作阶段,有必要总结已经落地的前期项目的发展经验,为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助力。
“硬联通”与“软联通”齐头并进
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投资贸易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房地产和金属采掘等行业。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前期项目许多已经落地,根据项目的内容、侧重等不同,可以分为“硬联通”和“软联通”两大类型。
“硬联通”前期项目多具有重要的投资先行、技术示范作用。其中: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国际上首个由政府主导搭台、两国企业合作建设和管理的高铁项目;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第一步”,是中巴两国共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首个水电大型投资建设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首个水电投资项目,也是丝路基金的首单投资;中白工业园是中国目前对外合作层次最高、占地面积最大、政策条件最为优越的园区,是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合作的重要成果;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政府批准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具有直接辐射尼日利亚及周边西非国家甚至欧美国家的巨大市场空间。
“软联通”前期项目则集中在标准技术、文明互鉴等层面开展沟通交流。中国广核集团参与了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将带动中国核电装备向欧洲高端核电市场出口;三胞集团旗下的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英国老牌百货集团弗雷泽,借助弗雷泽的管理能力和系统建设能力推动自身转型升级;中医孔子学院在欧洲、大洋洲的多个国家落地推广,推动中医文化国际传播形成良性循环;云南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打造的柬埔寨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吴哥的微笑》,促进了柬埔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总体态势良好 企业应有更大作为
认真考量“一带一路”建设前期项目,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带动效应较为明显,在经济发展带动贡献值、政策稳定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多个方面表现良好。
与此同时,在推进前期项目的进程中,部分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一是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由于政策实施和经济增长的时滞性等原因,中国企业的整体投资效果,目前仍处于“潜力型”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企业应更加重视对投资效果潜力的挖掘和释放。
二是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呈不平衡态势。得益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战略的大力推进,无论是“硬联通”项目还是“软联通”项目,中国企业投资的外部环境都已日益完善,但“走出去”企业在融入当地文化、做好文化传播等人文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体上呈现出企业更加重视投资、技术落地等,却忽视优质品牌、公共关系建设等的不平衡态势。
比如,多数企业尚未实现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的转换,尚未将品牌国际化、公司全球化当作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再如,很多企业在对前期项目的宣传上缺乏创新,在传播策略上没有重视文化差异、社会治理、媒介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是中国企业尚未积极参与到推动全球治理目标实现的进程中去。作为投资主体,很多中国企业在转变观念、拓展国际视野、更为主动地承担责任方面尚有欠缺,对积极推进相关行业的全球标准制定、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制度性话语权等方面投入力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