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足现存短板 加强示范引领
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加强已经落地的前期项目的示范作用,使国际社会更快看到成果,更深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更好了解中国的诚意、能力与决心。在这些方面,已经落地的前期项目和相关企业应有更大作为,要积极补足现存发展短板,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优质项目,推广优质品牌。各方需对前期项目高度重视,以更加扎实的方式推进。应明确前期项目的意义在于树立形象、建立模式、取信于人,不能在论证不充分、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匆忙上马;在推进过程中,不能为了尽快见成效而绕开必要手续和环节,更不能虎头蛇尾。同时,有必要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进行识别管理,优化“一带一路”企业品牌。
二是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建立一套可接纳、可互动、可互补、可操作的风险防范机制,是“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比较研究,以便在资源投入和使用的过程中,分清主次,明确重点,提高配置效率。通过强化国别研究和风险评估,减少“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的坏账,降低半途而废工程出现的可能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境外安全管理制度、境外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安全风险评估,筹划海外安保方案,保证境外安保资金支持,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三是提升社会融合能力,做好当地“企业公民”。中国企业应提升与当地媒体及公关机构交往的能力,提高透明度、规范信息披露;充分重视海外公关人才的培养,推动公共关系工作常态化与制度化。通过主动、真实、客观的信息披露,让当地社会了解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履行社会责任、开展负责任投资所做出的努力,以及通过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带来的良好变化。与此同时,企业还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要在环境保护、商业诚信、社区公益、慈善等方面积极作为,做一个融入当地社区的“企业公民”,力争实现公司利益和社区发展的双赢,在当地居民中树立企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
四是拓宽人才培养路径,用好国际化人才。中国企业要增强“软实力”,首要任务就是确立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目标,即“立足中国情怀、放眼国际视野、勇担社会责任”,然后按照“人才进口—过程培育—成才出口”等环节建立一套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应该看到,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并提供全球化服务,管理层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工作经验不可或缺。企业应考虑扩大国际化人才在董事会以及作为独立董事的比例,聘请优秀外籍人才担任高管。需要注意的是,引进国际人才势必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等问题,相关标准应随着国际市场变化而变化,针对全球人才亦要参考人才的国际定价。
五是更好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华商的积极作用。海外华人、华侨、华商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利用其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影响力,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比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可以依靠东南亚华商在运输、仓储、货运代理、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基础和经验,推动中国与东盟海洋经济开发合作,推动亚洲地区能源贸易与合作;借助众多华人华侨科技精英、专家学者及研究机构的力量,也能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区域科技与智力支撑网络,助力更好发展。(作者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