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这些年央企“走出去”年均投资增长15%,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47家央企参与、参股、投资或者和沿线国家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
这是5月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在“十三五”规划中将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重点来做,同时鼓励央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国资委将在政策和考核、风险管控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以项目合作、工程建设、园区开发等各种形式和所在国家、地区企业进行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央企“走出去”面临着诸多考验。专家认为,风险防控是必修课,建议企业修炼管理改革等多项“内功”。肖亚庆则表示,国资委和央企采取了多项措施,总体来讲“一带一路”建设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据肖亚庆介绍,中央企业境外单位9112个,分布在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年来,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年均销售收入增长4.5%。参与的项目里面,很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央企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像蒙内铁路等一大批铁路和高铁项目,像喀喇昆仑公路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和交通设施建设,都为当地出行带来了很多方便,为互联互通提供了很多连接。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董事长刘起涛提供了一组数字:该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概修建了10320公里公路,95个深水码头,10座机场,152座大桥,以及2080公里的铁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约项目就超过400亿美元。
而中国移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29个信息交互节点,有21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39张TD-LTE商用网络。同时还提供质优价廉的通信信息服务,据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透露,5月1日全面推出“一带一路一元”漫游,惠及2800多万漫游用户。
“从能源建设方面来看,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60多个能源项目、油气合作项目,带动了当地资源开发和能源建设。”肖亚庆称。
中国石油集团无疑是主力军。该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裁汪东进表示,中国石油与“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进行50个项目合作,从西北、东北、西南和东部逐步建成了中亚、中俄、中缅及海上等四大油气运输通道。
中央企业还承建了一大批火电站、水电站和核电站以及电网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其中,“国家电网投资了6个国家和地区的电网等骨干能源网,总投资超过150亿美元,管理海外资产超过560亿美元。”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介绍说。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建设,“一带一路”第三大重点领域是产能合作和园区合作。
对于备受关注的央企“一带一路”资金来源问题,肖亚庆告诉记者,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企业自有的资本金。二是和合作方共同出资。三是基金和当地一些资金,或者其他来源,比如说世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一些国际化基金。四是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其他社会资本进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群慧认为,央企建设“一带一路”是其使命所在,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加快“走出去”步伐,可以提升企业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硬实力、软实力都是积累和学习的过程。此外,央企“走出去”的业务涉及许多非公资本和企业,有利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企在向外迈进的同时,仍需结合‘内功’的修炼,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风险防控。”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应将风险判断、风险分析、风险规避、风险应对作为央企“走出去”的重要工作内容,正视潜在的危险,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他认为,央企海外资产的监管往往存在鞭长莫及的现象,因此从企业外部加强监管和审计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规避风险的关键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建议通过国有资本投资项目非国有资本参股,即员工持股、项目团队跟投等方法,使海外项目团队真正对项目负责,提高可研报告的质量,从根本上控制风险,提高投资保障。
黄群慧也认为,引入第三方或国际权威机构来参与项目的提出与风险评估,是企业投资较为常见的办法。此外,由于央企的特殊性,规避风险时应该抓好“内控”,将“走出去”和央企内部管理改革结合起来,形成更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