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族器乐
唢呐
关键词:唢呐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4-27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唢呐(意大利语:suo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由波斯人发明,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历史沿革


       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西晋时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


       在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


       到了近现代,唢呐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巴乌
下一篇:天琴
返回列表
节点城市
更多
新疆福建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重庆西宁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蒙古俄罗斯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文莱马来西亚印尼东帝汶菲律宾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马尔代夫不丹阿富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约旦黎巴嫩巴林也门共和国叙利亚巴勒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波兰罗马尼亚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波黑黑山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 新疆福建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重庆西宁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蒙古俄罗斯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文莱马来西亚印尼东帝汶菲律宾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马尔代夫不丹阿富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约旦黎巴嫩巴林也门共和国叙利亚巴勒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波兰罗马尼亚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波黑黑山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
友情链接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关于我们 |  资讯快递 | 特别专题 | 百家观点 | 旅游签证 | 文化艺术 | 传统文化 | 市场平台 | 教育培训 | 国学研究 | 网站地图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0475-1 | E-mail:zgydyl@126.com 一带一路网 版权所有 010-87790321 网站制作北京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