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开放的城市,总要担当更多的发展与探索。
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从青岛“走出去”的海尔、海信、青建、即发等很多本土企业,早已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这些“走出去”的企业,深入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植根海外,构建全球化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影响着中国,也改变着世界。
“要抓住机遇,把优势彰显出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在区位、历史文化和先发优势等方面,青岛都具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双向投资和经贸往来,在科研、教育、文体、艺术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作出青岛的贡献。
参与全球分工
走进今天的青岛胶州城市发展陈列馆,一幅动态的“丝路商贸”光影动图,向人们展示着商贾云集的繁忙景象。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沿海港口功能强大、辐射区位优越的经济中心城市推向了作为海上、内陆双向辐射的重要枢纽节点的前沿位置。青岛随之获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的战略支点的双定位城市。
而与此同时,跟随者改革的步伐率先“走出去”的青岛企业已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位于泰国巴真武里府,坐落着一家冰箱制造工厂。多年前,一场由青岛海尔对日本三洋冰箱业务的并购改变了这里泰国员工的命运,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座工厂成为了海尔开拓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市场的重要支点。
“比起分公司的概念,我们更愿意认为泰国海尔是一家泰国的本土企业,只有在当地有工厂,对各种讯息处理的反应速度才会加快,产品设计才能更好的融入当地审美水平。”海尔泰国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笑林介绍说。
就这样,频频出手的青岛海尔在2012年收购了新西兰国宝级品牌斐雪派克,2016年以55.8亿美元收购美国GE家电业务,完成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单笔并购。
像海尔一样,很多青岛的本土企业紧跟开放的步伐,积极“走出去”,在构建全球化产业链中,参与分工与协作。
在对外承包工程领域,山东电力第三工程公司算是一个典型代表。其承建孟加拉国艾萨拉姆2×660MW燃煤电站项目,合同额高达18.7亿美元,成为青岛市目前为止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标的最大承包工程。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2×660MW燃煤电站项目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落地实施的能源类项目,受到中巴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能拿到卡西姆这样的大项目,与其从15年前就开始探索“走出去”是分不开的。
在国际电站工程建设领域,通用电气、西门子等欧美巨头和日韩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那几年,中国企业得不到国际业主的信任,对于工程总承包商的选择只认欧美日韩品牌,中国公司只能作为欧美日韩企业的分包方承揽一部分工程施工。“说白了,就是给他们打工,利润微薄。”该公司总经理王鲁军说。而多年的滚打摸爬也历练了企业,使他们成长为一家能够与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现代等欧美日韩企业同台竞技的中国总承包商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以来,电建三公司顺利中标巴基斯坦卡西姆、巴基斯坦赫维利、孟加拉国艾萨拉姆、摩洛哥努奥、阿曼萨拉拉二期、沙特PP14等大型电站项目。
去年3月,美国芝加哥刮起一阵“中国旋风”: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在国际竞标中成功胜出,一举斩获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铁车辆采购——846辆地铁车辆订单。这也创下中国一次出口发达国家地铁车辆数量最多的纪录。在新加坡,疾驰而过的地铁当中,每三辆中就有一辆是青岛制造。
位于青岛的中车四方厂区,中国近50%的动车组都出自这里。这里跑出了中国高铁的多个第一:首列时速200公里、300-350公里、380公里高速动车组;从这里驶出的CRH380A创下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从这里开出的高速动车组安全运行超过13亿公里。
短短10年,“走出去”的中车四方带领中国高铁完成了由“跟随”到“领跑”的全过程。近期,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印尼高铁等一批国际铁路项目相继启动或奠基,中车四方将继续在装备制造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此外,青岛大力培育“青建+”为重点的“走出去”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充分发挥青建集团等走出去龙头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渠道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重点推广青建集团在培育“青建+国际市场”、“青建+重点项目”、“青建+产业金融”、“青建+现代服务”等新的走出去发展模式,大力开拓“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市场,培育走出去新优势。目前,青建集团已带动150多家中小企业“走出去”,并先后与海尔、澳柯玛、利群集团等20多家企业签署代理代销合作协议,在非洲科特迪瓦等国家设立青岛名牌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借力“一带一路”平台,青岛建立了100多个投资总额600亿美元的经贸合作项目库,在建、筹建各类境外经贸合作区达16个。“一带一路”正在形成庞大的产业链经济,成为青岛参与世界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新路径和新平台。2016年,青岛市与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338.28亿美元,占全市当年进出口总额的51.3%,青岛市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661个项目,遍及4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总额61.6亿美元,占全市对外总投资的28.1%。
构建全球化的生产、研发、和销售,“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生动的“进化论”正在上演。
去年底,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七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合作,建立有助于推动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评价体系。就在文件发布的几天后,青岛就有了新的动作。
创新指标体系
2016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管理研究所在光华管理学院官网发布了《青岛市国际化发展报告,基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总收入(GNI)测算的分析。该报告研究了青岛市2011年至2015年的GDP和GNP两项经济指标发展运行情况,综合测算结果,得到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几个判断,为青岛进一步的提升开放给出了建议。
这篇报告源起李群与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的一次对话。
在前些年青岛市对外贸易受到国际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形势下,海尔集团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海关数据上的表现一度有所下降,作为地方主政者,李群率队走进海尔进行调研。
“现在我们的产品基本是1/3的出口,1/3内销,1/3由海外工厂完成本土化的生产和销售。”张瑞敏表示,在他看来,海尔的海外设厂与并购已经产生一种复合效应,虽不再计入到集团进出口数据,而是通过本土化的链条直接参与全球分工,在世界工厂里完成生产销售。这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外贸运行模式。
这一次的对话,让李群作为地方主要负责人想到,中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地方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摸清外经贸运行的真实底数,探索更适合世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指标体系统计,更有的放矢的搭建国际化平台,服务企业的紧迫性。
于是,青岛市商务局随即展开调研,并联合北京大学作为第三方的权威学术机构从GNP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份报告一发布,随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青岛也成为了中国率先展开国民生产总值(GNP)以及国民总收入(GNI)测算与研究的唯一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