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发展新趋势,构筑媒体新版图——一年来各新闻单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2017年一开年,新华社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推出“新年特别奉献”节目《心中的牵挂》,以习近平总书记感人至深的话语贯穿,用12分钟时间,恢弘而细腻地讲述了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血肉关系。该片浏览量累计超过2亿人次,被网友称为开年的“暖心之作”。
“为新闻媒体转型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树立了标杆。”新华社接连推出融媒体产品,受到业内高度关注。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4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一年来,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按照中央要求,以全新理念完善顶层设计,以技术进步拓宽报道途径,以内容创新赢得发展优势,绘就了媒体深度融合的新版图——
随着全媒体新闻大厅的启用,人民日报进一步完善“中央厨房”运行机制,推动建立“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样生成、分众传播、系统支撑”的全媒体生产流程,加快报社融合发展从“物理捆绑”向“化学反应”质变。
新华社强化内容创新,推出的《四个全面》《红色气质》《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等一批“现象级”融媒体报道产品,网络浏览量均数以亿计,美联社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或引用;率先启用直播态产品“现场新闻”,引领了新闻业态重大变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统筹全台融媒体内容生产,初步形成全台“7×24小时”联合作战的协调机制,实现了传播渠道的全能化和生产布局的合理化;将无人机设备、客户端视频直播等引入日常报道,融合应急报道模式日臻完善。
中央电视台创新思维和载体手段,涌现出大数据服务、VR视频、网络直播、虚拟坐席、实时弹幕等多种融合互动形式,进一步强化产品意识、用户意识、服务意识和互动意识,打造“智慧融媒体”宣传矩阵。
“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更加明显,传媒业不断探索,深入转型,在内容、技术、渠道、管理等多方面深度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广度拓宽、速度加快、力度增强。”唐绪军说。
以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各新闻媒体着力适应受众需求、创新方法手段,把握时度效、提升影响力,推进网上网下不同平台优势叠加互补,一个拥有较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新闻媒体矩阵正在时代变革中“破茧而出”。
讲述更动听的中国故事,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一年来各新闻单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2016年岁末,随着启动键按下,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正式开播,以6个电视频道、3个海外分台、1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的庞大阵容,致力于打造全新“外宣旗舰”媒体,搭建世界舆论的“中国平台”。
俄罗斯汉语翻译协会负责人基里尔·巴特金认为,一个多彩、美丽的中国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中国日报把“国际范儿”和“中国味儿”相结合,从时度效着力,坚持大手笔运用视觉元素,通过对照片、文字、图表、漫画、联版创意等视觉元素综合运用,突出版面视觉冲击力,努力增强传播针对性有效性。
“国际传播能力是一种软实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君超说,一年来,中央和地方媒体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加有效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2016年金秋9月,世界舞台的灯光聚焦杭州,这里也成了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央各主要媒体积极探索国际传播建设新思路新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形象,让主场国际活动报道成为对外传播的阵地,始终主导并引领着舆论走向。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舆论环境,新华社主动设置议题,独家专访普京,策划推进南海仲裁案、“安倍经济学”破产、福岛核泄漏“后遗症”等报道;经济日报回击“唱衰中国经济”论调,策划推出“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平稳开局看亮点”等专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抢抓专项报道主动权,策划推出“丝路名人中国行”“两岸新发现”“中国人权纪实”等品牌采访报道活动……
一年来,中央主要媒体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充分阐明我立场主张,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实现话语突围。
2017年新年伊始,中国外交再启新篇。
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背景下,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瑞士,从阿尔卑斯山小镇达沃斯到千年古城洛桑再到“国际会议之都”日内瓦,世界媒体的目光一路追随。
在这场新闻竞争中,中央主要媒体突出访问重点、精心设置议题,用一篇篇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个个镜头,展现了中国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海外媒体由衷感叹:世界舆论主导权正向中国同行手中转移。
在舆论环境、媒体态势、传播手段深刻变化的今天,中国的新闻人铿锵前行,不断构建新格局、涵养新能力、抢占新阵地,厚植发展优势,彰显生机活力,向全世界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一年来,广大新闻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牢记职责使命,增强业务能力,转变作风文风,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闻作品
大年三十,河南省濮阳市社会福利院13岁残疾女孩濮民兰那纯真的眼神,让河南商报记者李恒难以忘怀。
每逢春节,河南商报都会给记者留“作业”——写一篇返乡手记。今年除夕,李恒将手中的笔定格在与福利院里97个孩子一起吃年夜饭的幸福瞬间。
“当记者这些年,看遍人情冷暖,最感动我的,永远在群众中。我要追随他们,一路向前。”李恒说。
在今年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的要求。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如何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新华社记者孙铁翔还清楚记得,去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新华社考察时,他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在河北正定塔元庄村“走基层”的情况。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
去年7月,顶着炎炎烈日,孙铁翔踏上重访塔元庄村之路,映入他眼帘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一个曾负债累累的穷村,如今已发展成为富裕村、文明村。
在路上,心中才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他们背起行囊,沿着红军的足迹,感受长征的雄浑与艰辛;抗洪关键阶段,他们深入一线,顶风冒雨,挖掘抢险救灾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和先进典型;春运期间,他们把镜头对准亿万返乡农民工,关注最真实的底层群众……
从业30余年,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在同事们眼中始终是“一头汗两腿泥”“能讲好故事”的记者。去年底,他荣获了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
“总书记要求我们,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回想我采写的很多普通人的故事之所以能获认可,无不来源于这份嘱托。”唐湘岳说。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时代的故事就在哪里。
新华社播发的《羊小平砸缸》《铁骑千里返乡记》等稿件,涤荡着人民情怀,传递着百姓声音;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为谁辛苦为谁忙》《厉害了 我的国》等新闻报道,沾着泥土气息,走进群众心坎;经济日报社春运期间开设的“值班站长日记”,鲜活生动、温暖人心……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广大新闻工作者发出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佳作。
记者,记录历史者。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曾经见证了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见证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见证了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
今天,身处新的伟大时代,肩负新的崇高使命,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手中如椽之笔忠实记录历史、纵情讴歌时代,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圆梦中国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记者张晓松、姜潇、史竞男 参与采写: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