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10月的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联盟成员也由成立之初的“11+7”(中方11个+德方7个)架构,扩充至24个城市。中国驻德国使馆公使李晓驷表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对接等领域,符合中德合作发展大势,希望该联盟提供中德两国地方层面交流的范例,开辟两国合作增长的新亮点。
创新驱动的顺德故事在2016年末进入高潮。2016年12月16日,“发现顺德全球路演”首站走进深圳。区邦敏再度提及“仰望”一词——“不是因为深圳的楼高,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很多的资本、人才,而且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创新”。
与2016年两次深圳学习考察之行不同,顺德此次带来了广州大学城卫星城项目和接近700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与股改企业。集聚在深圳的人才、资本到处都在找机会、找市场,顺德的企业则需要资本和创新人才的加入。顺德积极顺应这种需求,打造连接广深的轨道网,举办全球路演,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利用。
顺德“满足需求,发展自己”的概括,令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印象深刻。如何在不同经济环境下识别需求的变化?巴曙松认为,从顺德的发展历程来看,这种识别的能力、把握的能力,以及将识别出来的需求实施落地的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
经济学家、香港大学中国与全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肖耿则认为,面对逆全球化,如何发挥企业、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各自的优势,探索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实质竞争力,这是顺德未来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机遇与重任。
全链条揽才 做强城市竞争要素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当潭洲车展遇上陈村车展,双展联动直通广州大学城,让大学城学子更直观地领略到顺德作为广州大学城卫星城的魅力。
“我们先看了花展,再去看车展,顺德给我们的印象非常好,没想到顺德是一个这么发达的地方。看展览一路也看了城市风景,很优美。车展上人们的购买力也说明了本地经济水平的实力。”两个展览看完,华南理工大学陈丽已经将顺德划归为毕业后的就业城市队列。
从抢先机、抢资源到抢人才,北部片区这块热土不断丰富内涵。
当下,创新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人才是最大的资本。在企业感到人才缺乏的时候,顺德提出建设大学城卫星城。具体而言,未来几年,北部片区将为广州大学城的老师和学生提供3万套人才公寓,100个创新平台,以满足大学城的创新创业需求,同时满足顺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见缝插针地组织广州大学城高层次人才看顺德、组织精准定向人才招聘会……2016年,顺德在引才模式上的创新也引发了关注。根据顺德区人社局统计,去年全区引才数量约15000人,其中博士约250人,高级技术人才约550人,新入站博士后14人。
北部片区加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案例足见顺德引才、留才的决心和魄力。2016年7月20日,占地238亩、总投资12亿元的广东云天生物创新产业中心正式动工。“这里以前是商业用地,为了拓展乐从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我们调整为工业用地。”顺德区委副书记、顺德北部片区管委会主任刘怡表示,随着北部片区日益获得市场的认可,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商业用地每亩价格预计600万~800万元。为了让生物医药产业在顺德扎根生长,区镇两级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调整了规划。
城市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医疗、住房是引才留才的核心要素。顺德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上30次提及“人才”。顺德区提出,无论城市硬件还是软件,最终都要为人才服务。顺德区委、区政府已经把人才工作提升到了关系顺德长远发展的高度,是常抓不懈的战略性工作。2016年,顺德出台一系列人才新政,涉及人才确认、薪酬待遇、安居、入户、子女入学等方面。
北部同样是教育先行区。在去年成立的北部片区管委会中,专门设置教育局统筹管理北部三镇教育设施。2016年11月发布的《顺德北部片区2016~2018年基础教育建设发展规划》显示,顺德北部片区未来三年投资25亿元、增加3.5万个学位,为顺德对接广深高层次人才打下基础。北部三镇将打破彼此壁垒,统筹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环境,培养名校名师,打造教育品牌,以吸纳更多高品质企业进驻北部及更多高端人才留在北部片区就业创业。
满足需求,发展自己,顺德识做。顺德每一时期的发展战略虽然有所不同,但敢想敢干的精神始终不变。回望2016,“先机是抢回来的,成绩是干出来的”这句话诠释了顺德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可怕的顺德人”用一次次的“识做”,诠释她的“可爱”之处。 (记者黄才文、骆苏艳 郑奕纯、覃征鹏、朱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