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活力:深耕绿色化 激发新优势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惠州的“绿色颜值”在省内乃至全国素有盛名,因为生态定力集聚的绿色势能,在空间、生态、交通、区位、产业、创新、效率等诸多因素的共振下,正迅速转化为惠州新活力。记者在当地采访感受到:这种活力体现在更现代的开放活力、更绿色的创新活力、更独特的山水活力等方面。
11月30日闭幕的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提出城市发展新定位: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在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加速的进程中,这一目标定位符合中央、省委精神,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重要思想,彰显了惠州神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为惠州活力增添新的注脚。
更现代的开放活力
发力“两港三网”打造区域枢纽
11月2日,惠州平潭机场人头攒动,往返济南和南宁的航线同一天实现首飞。“从惠州到济南以前坐火车要近22小时,现在坐飞机只要2个多小时。”乘客张先生惊喜于新变化带来的快节奏。
复航不到两年,惠州机场航线已达11条。频繁开通新航线的背后,是旺盛的市场需求。
“天上飞的”辐射越来越更广,“地上跑的”也覆盖越来越密。随着赣深高铁、广汕高铁即将启建并在惠州市区交会形成枢纽,拥有3条高铁线、9座高铁站的惠州,将成为“高铁大市”,全面融入广州、深圳、香港特大城市“30分钟生活圈”。
把惠州与周边紧密串联起来的,还有通车里程居全省前列的高速公路,以及正紧锣密鼓开展前期工作的深圳地铁延伸至惠州、深惠城际轨道、惠州地铁等重大项目。放眼今天的惠州,“两港”(海港、空港)和“三网”(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宽带通信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珠三角辐射带动和环珠三角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显现。
低碳交通大网络的完善给惠州带来底气,“打造更具综合实力的区域枢纽”作为“1+5”新定位体系中的五个子定位之一被首次写进党代会报告。
更高速率的要素流动带来的红利已然显现。快速而多元的对外连接,让密集的考察、洽谈、签约、会展等商务更加顺畅高效,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涌入。截至9月底,惠州2013年以来招商选资项目共2531宗,计划总投资6541.83亿元。
陆海空立体化交通的打开,也为惠州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开启了快速接口。从“惠货全国行”到“惠货全球行”,从打造“世界手机之都”到建设世界级生态型石化产业基地,从在德国科隆、美国华盛顿和硅谷等地布局构建全球孵化网络,到全国第三个、广东唯一的中韩产业园落户惠州……惠州的活力正在现代、开放的新气质中发酵,一个全国对外开放发展新高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正凝气聚力、蓄势待“飞”。
随着更具综合实力的区域枢纽崛起,加之“2+2+N”现代产业体系呼之欲出,惠州正走向现代活力之城。而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跃居全省第五位,也让惠州在全省经济版图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更绿色的创新活力
建设珠三角创新成果产业化高地
在距惠州中心区百余里的大亚湾石化区,碧海青山环绕、蓝天白云常伴。7月20日,韩国精密化学上市公司东进世美肯在此投资建设的电子材料一期项目竣工试产,这是电子与石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打开的是一片绿色的“蓝海”。
在惠州另一大平台——仲恺高新区,11月25日,全球首创的全尺寸蒸镀4.5代AMOLED生产线在信利(惠州)智能显示有限公司实现量产。这个投资约63亿元的项目,从首次试产即点亮成功到量产只用了4个月,创造了AMOLED行业新纪录,将带动上下游产业700多亿元产值。
一个研发攻关团队、一项成果转化应用,就能拓荒一个新产业、催生一种新业态。最具“惠州质量”的产业优势就在于,转化创新成果的高效率。目前,惠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443家,今年以来平均不到两天即新增一家。
惠州“宜居”盛名之下,“宜创”的新气质正渐次打开。惠州市市长麦教猛表示,惠州的活力就在于孜孜不倦追求创新,惠州的未来需要永不停步地坚持创新。
在这批创新创业大军中,年轻人才是一支生力军。“80后”海归博士叶伟平、徐俊烨夫妇来到大亚湾创办莱佛士制药技术公司,短短4年便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根据腾讯QQ大数据报告,惠州的年轻指数居全国第22位,去年年轻人口净增率达4.18%。正因为年轻、高素质的人才源源流入,以及大批新生代创客的产生,让这里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更朝气蓬勃。
潼湖生态智慧区水草丰茂、白鹭纷飞。在平静水面背后,“创流”涌动。最近4个月,仅约128平方公里的这个区域已签约落户国内外高端创新研发项目20多宗,包括思科潼湖科学城、华大基因、碧桂园创新小镇等,总投资约1500亿元。
这是个美丽缩影。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惠州,在“六区联动”之下,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形成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园区,一个珠三角创新成果产业化高地冉冉升起,助力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现在,一场云集科技成果的高端盛会正有条不紊地筹划着。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聪表示,将与惠州共建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并举办“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推动海内外高校高新技术成果在惠州及珠三角转移转化。
在创新研发的“孵化器”中,在成果转化的“加速器”里,惠州的产业结构悄然更加绿色化。上半年,惠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6%、42%,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一座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正在崛起。
更独特的山水活力
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
通过每年投20亿元治水、20亿元种树,惠州守住了绿水青山,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试点建设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这基础上,一幅“一市六组团”发展格局的美好蓝图徐徐展开。惠州坚持面南向海发展,推动中心城区由临湖、沿江向滨海城市发展,加快建设滨海旅游产业带和高铁创新产业带,努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时已入冬,“岭南第一山”惠州罗浮山上,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一边借助这“天然氧吧”享受“洗肺之旅”,一边在青蒿园里驻足了解“青蒿治疟”的前世今生。
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随着罗浮新城、康养小镇、大学小镇的规划建设,这里的山水美景以及中草药宝库正变成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的支点,也成为惠州将资源活化转用为产业发展动能的典范案例。
站在东平窑作坊区一角,工艺美术师张宏秋端详起刚拉胚好的一只瓷罐正凝思创作。他把惠州山水文化元素融入陶艺作品中,一件朴素的陶器绘上山水美景,展现出惠州的现代风貌,古朴之美与现代之韵融为一体、活灵活现。
“惠州将成为我人生旅途的最后一个落脚点。”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带领他的团队来到惠州,和其他从全国乃至全球各地“赴惠”者一样,将在这创业并安居。“惠州一直走绿色发展道路,生态环境非常好,而且毗邻广州、深圳、香港,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发展潜力巨大。”这位国内顶尖专家如是表示。(记者 周欢 陶然 曲广宁 通讯员 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