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数与揲著起卦法
揲著起卦法是最古老的起卦方法。“著”是指著草(今通称蚰蜒草或锯齿草),占卜时用其茎揲著,就是数著草的数目,把它分成几份,进行演算以来占卦,进而得出卦象。
《系辞上》中说:“极数知来之谓占。”就是指通过揲著之法,尽天地大衍之数的演算来起卦,以推知事物。并论述了演卦过程及其含义:“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指两仪);挂一以象三(指三才);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指(手指之间)以象闫;五岁再闰,故再指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具体操作过程是:
准备阶段:取著草五十根(或五十五根),也可用火柴棍、竹棍等代替。抽出一根(用五十五根时抽出六根)不用,占筮时只用余下的四十九根。
一变:
①将四十九根著草茎(或其他物)任意分为左右两份(“分而为二以象两”)。
②从右边部分取出一根(策),夹于左手小指、无名指间(“挂一以象三”)。
③将右边部分剩下的策,每四策一组分之(“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数到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三策、四策,把余策夹在无名指与中指之中(“归奇于指以象闰”)。
④将左边的部分四策一组分数之,数到最后余一至四策,将这些余策夹在中指与食指向(“五岁再闰”)。
⑤把指间所夹之策合起来放到一旁(“再指而后挂”)。
以上为一变,所余之策为四十或四十四。
二变:
⑥把一变所余之策四十或四十四再任意分成两份,如①
⑦再挂一,如②所述
⑧揲四、归奇,如③、④
⑨再指而后挂,如⑤。
以上为二变,所余之策为三十二,或三十六、或四十。
三变:
⑩将二变所余之策分两份,如①。
⑾挂一,如②
⑿揲四、归奇,如③、④。
⒀再指而后挂,如⑤
以上为三变,最后所余之策或为二十四,或为二十八,或三十二,或三十六。以四来除,其商或六,或七,或八,或九。六为老阴,功阴爻,为变爻,又称“交”;七为少阳,画阳爻;八为少阴,画阴爻;九为老阳,功阳爻,也为变爻,又称“重”。
这样,经过三变,才得出一个爻画。一个“大成之卦”六个爻,就得经过十八变。汉代乃至隋唐以前,占筮、射覆主要是此种方法起卦。如本文一开始提到的西汉时的东方朔就是靠“别著布卦”而猜中壁虎的。
隋唐以后人们常用的占筮办法是以钱代著。这也就是“火珠林推卦法”。唐代贾公彦在《周礼疏》中说:“但古用木画地,今则用钱。以三少(背面)为重钱,重钱则九也;三多(正面)为交钱,交钱则六也,两多一少为单钱,单钱则七也;两少一多为折钱,折钱则八也”。这样,自下而上,用双手摇动后掷开铜钱,看其正、反面排列情况,而定六爻之阴阳动变,从程序上就简化的多了,六次可成一卦。
但是,“揲著起卦”的古典占筮法与“以钱代著”的“火珠林推卦法”在断卦主法上却是有差别的。即揲著起卦后,除参考卦爻辞外,主要通过分析卦象来推断所测之事、物。而“火珠林推卦法”,根据“纳甲”原理,对六爻配以干支、五行、六亲、世应等因素,主要通过分析其爻与爻之间、爻与日支、月支之间的生、克、冲合等种种关系来推断所测之事、物。(作者:刘和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