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实现“一带一路”伟大愿景的平台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陕西时视察了位于西安高新区的西安光机所。2015年8月,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批准。
2015年,西安高新区营业收入达到12700亿;2016年,西安高新区仍然保持两位的增长。
西安高新区如何将“一带一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机遇转化为巨大的成长动力?为此人民网独家专访了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民网:西安高新区这两年给外界的感觉是突然腾飞了。2013年三星项目落户,2014年收入过万亿,2015年获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资格。
赵红专:经过25年的发展,西安高新区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阶段。十万元起步,2014年过万亿,去年一万两千七百亿,今年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历任领导的支持,也得益于高新区有一批想事干事的干部队伍。总书记讲的“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在高新区的干部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新区25年的发展过程,走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探索之路。2015年2月15日总书记到西安调研,到位于高新区的西安光机所视察。总书记说,看完光机所更加坚定了国家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
2015年8月,国务院批准同意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接到这个文件批复后,我非常激动,高新区必须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创新驱动发展。尽管我们过去也是坚持走了这样一条路,但离党中央国务院和总书记的要求还有差距,高新区必须奋发有为。
人民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是西安高新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如何理解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一流科技园区之间的关系?
赵红专: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必经之路。只有把基础夯实,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才会变成现实。
把高新区建设成实现“一带一路”伟大愿景的平台
人民网: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务院的要求与你们的现实间有没有差距?
赵红专:国务院文件要求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的创新之都,要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的生态区,军民融合的示范区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等“一都四区”。要完成这个要求,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
人民网:您对“创新之都”的理解是什么?
赵红专:“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央提出的。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个最大城市,中央要求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的创新之都,是赋予了我们一个新的历史使命,有非常深的内涵,对于整个西部的发展,对于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对于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利用好西部特别是西安的科教资源优势来进行经济转型推动驱动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建设“一带一路”的创新之都,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实现“一带一路”伟大愿景的平台,对西安高新区来讲意义深远而重大。西安高新区将以创新精神,优异成绩,不辜负习总书记的重托,不负时代使命。
人民网:你们怎样进行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呢?
赵红专:对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我们一直在做探索,也有过成功案例。
三年前曾经跟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探讨,怎么样利用培育、利用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我们做了一些思考。我们与西安光机所形成共识,支持光机所,利用他们的创新平台,或者说利用他们的先进仪器设备和专业领域的一批导师这样的比较优势,来进行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孵化。当时我们设定的目标是五年左右时间孵化100家,到去年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孵化了52家。其中有40家已经有了产品,而且都是光电子领域或者光电子领域的芯片,基本接近国际前沿水平。到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利用他们的平台孵化了100家。这100企业到今年上半年已经有六家上市了。
我们与光机所商定,利用他们的平台,在未来“十三五”期间,甚至“十四五”中期,再孵化1000家。现在孵化出的100家已经有两千多人,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研究生有博士生,不仅仅解决了这一批人的就业,更主要的是为我们的地方经济培育了新的动力、新的增长点。
这些企业的特点是产品很快面向市场。比如炬光科技是美国回来的大学生在光机所创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上市公司。他们生产的用半导体做的激光器,水平已经跟世界一流相当了。这个企业现在已经规模化运营了。
在全国科技大会之后,光机所模式已经在陕西全省甚至全国推广。我们国家如果有30%像光机所这样的模式,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就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创新驱动发展在高新区,主要是支持国家的研究院所,还有国防科技企业的研究院所,因为他们拥有的特种仪器和设备优势是别人没有的。我们就利用西安科技大市场,把整个大学里面沉睡的仪器设备和军工企业沉睡的仪器设备,包括实验室,进行有偿服务,服务于这些创新企业的发展。
人民网:在建设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方面,西安高新区做了哪些探索?主要特点体现在什么地方?
赵红专:要建设成为大众创新创业的生态区,西安高新区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模式,现在我们发展“瞪羚谷”“加速器”,都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我们创业中心主要就是营造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现在回国留学生的创业企业有2000多家,有一些发展势头非常好。比如有个日本留学生回国创办的企业,现在生产的产 品国内市场已经占领70%,已经销售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如哈斯克斯坦。前一段时间哈萨克斯坦副总理来西安访问的时候,也参观了这个创新平台。
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利用高新区的战略合作创新平台加速他们学校里成果的转化孵化。也有一些这些大学的校友参与。比如我们跟交大合作,交大有一批毕业生在英国,特别是学生物的,他们都有成果,现在四十多岁,孩子也大了,想回到国内创业,高新区就在这里给他们建一个孵化的平台。第一批有六个项目在这里落户,这就是今年7月1日的事。
人民网:军民融合,西安有特殊资源优势。
赵红专:确实,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区,西安更有优势。
西安大的军工单位在我们这里都有工厂和研究所,工厂和研究所大部分是做系统集成的。在这方面我们过去做过一些探索,像把火箭的技术民用化,解决了叉车液力变矩器的问题。因为叉车瞬间要求提升力很大,如果扭矩不够的话提不起来。过去主要靠进口,现在自主研发解决了这个问题替代了进口,也成为了上市公司。还有天和防务,是大学生研制出了一套系统,包括通用航空的管控系统,目前已经成为上市公司。
我们正在规划建设的军民融合示范园区前景非常广阔。美国也是这样:最先是军工投入,然后搞军民融合,在军民融合过程中服务于国家国民经济建设,他们的创新基本上大部分都是走这个路线。利用高新区这个平台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在这里加快企业的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是军民融合过去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的着力点。
人民网:现在到处讲“独角兽企业”,西安高新区在这方面有行动吗?
赵红专:高新区正在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培育一批“瞪羚企业”。我们制定了“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围绕国家自主创业示范区的建设,让这样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原始创新技术的一批企业尽快做大做强。现在已经挖掘了一批苗子列入了计划,加快培育。
当然,高新区的培育一定坚持市场为导向。我们现在的四万多家企业里面有些企业长得快,有些企业长得慢。长得快的企业创新做得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像做重卡车自动变速箱的法士特,过去几年发不出工资,我们就帮它引进,企业在引进基础上消化再创新,现在已经取代了进口。比亚迪的双模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我们国家都在第一梯队,我们为这样的企业创造条件。华为在这里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发展的态势非常好。
人民网:三星项目被认为是西安高新区开放的一大举措。目前这个项目进展如何?
赵红专:三星项目的引进,确实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三星把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十二英寸闪存芯片制造工艺和技术工厂放到了西安高新区。高新区用15个月的时间,按照他们速度为王的要求,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造了一个月产10万片的半导体工厂,有一百多家配套企业。一期原来投资70亿美元,后来他们觉得这里投资环境很好,他们感到省、市、高新区好像是一个团队,认为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做到15个月建造起一个现代化的半导体制造工厂,在韩国也不能做到。而且我们的配套工程同步进行,当时在现场最多的时候将近九十个工地在现场作业。
从今年商务部发布的数据看,全国仅有的几个省外贸进出口正增长,陕西省是其中之一。在陕西省的增长里面,高新区占到了全省的73%左右,占到了西安市的81%。加大开放合作的力度,是高新区深化改革必须要坚持的。
只有加大了开放的力度,我们才能敞开胸怀,才能和世界上的巨头形成合作方面的共识。比如美光科技在我们这里发展,四次增资现在做到10亿美元,可能后面还有比较大的动作。再比如美国强生用11年时间在全球选一个供应链生产基地,选到了西安高新区。高新区这种对外开放洼地效应的形成,就像一个磁场一样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因为西安周边再没有比西安大的城市,人力资源又是个富矿区,人才稳定性比较好,流动率低,生活成本也不高。
过去是孔雀东南飞,现在是孔雀西北飞。一些留学生,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带着成果回国,带着家属回来。我问他们觉得西安怎么样,他们觉得西安很好,看到我们的城市很漂亮很雄伟,西安的生活也很好,成本低,人们很友善,政府的服务很到位,他们觉得在这里生活很幸福。(马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