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变“中国主场”:潘基文和16家国际组织领导人倾听李克强“中国主张”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我很少能在一个会场看到联合国所有组织机构的负责人和这么多其他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但李克强总理的力量很大,把他们都召集到了一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一席话,引发会场一阵善意的笑声。这一场景发生在李克强总理在联合国主持召开“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中国主张”座谈会上。
当地时间9月19日下午,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联合国大楼门口飘扬着193面各国国旗,不同肤色的各国记者聚集在门前现场连线直播,但李克强总理主持的这场座谈会,仿佛把联合国变成了“中国主场”。包括秘书长潘基文、第71届联大主席汤姆森,以及16家国际组织机构的“掌门人”齐聚一堂,倾听李克强总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主张”。
潘基文就此感叹:“这充分说明了李克强总理的领导力,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力量。”
中国有望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到2030年进一步完善卫生、教育、住房等领域的保障
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今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主题,也是关于可持续发展。李克强就此说,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发展描绘了新愿景,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没有发展和增长,一切都无从谈起。”总理说,“但另一方面,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更是开放、联动、包容的发展。”
中国总理会上呼吁,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包括难民、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突出问题。
李克强现场还宣布了中国政府的具体举措:中国已经全面启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工作,尤其注重方案对接,将议程提出的具体目标全部纳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并在专项规划中予以细化、统筹和衔接。
“中国已经批准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别方案”,这是中国落实方案的行动指南,我们有信心完成这一目标。”李克强说,“我们有望在2020年实现中国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到2030年进一步完善卫生、教育、住房等领域的保障。”
中国一直在引领全球增长,这不仅造福了中国民众,也在造福全世界民众
李克强阐释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主张”,得到参会各大国际组织负责人的高度评价。潘基文盛赞中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高效工作;71届联大主席汤姆森表示,要鼓励其他会员国学习中国这个“榜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称,中国的领导力对全世界都非常重要。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肯定中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通过经济发展让8亿人走出贫困,这是“重大的历史成果”。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中国不仅带动着世界经济发展,更在全球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创新者”的角色。
“李克强总理每过几年就会交给我们一个‘新任务’。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向中国提交了新型城镇化、医疗改革等主题的研究报告。而李克强总理最近一次向我们提出的‘任务’,是寻找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动力’。”金墉说,“这对每个国家都是重要的经验。”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在发言中引用了一组数据:中国用全球10%的耕地面积和不到6%的淡水资源,保障了20%人口的粮食安全。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使1.5亿人脱离饥饿,让全球营养不良人口的2/3走出困境。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则称赞,中国通过深化医改,让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实现了95%的医疗覆盖率,这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创举。”
“我奶奶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有黄油,事情就会更好’。如果有增长,世界也一定会更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的发言再次引发全场笑声,“而中国一直在引领全球增长。这不仅造福了中国民众,也是在造福全世界民众。”
如果每个国家都能像中国这样,那世界就会美好多了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在发言中引用了邓小平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为环境事业做出这么多工作。”他说,“如果每个国家都能像中国这样,那世界就会美好多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则高度肯定中国在推进南南合作、尤其是教育科研文化方面的诸多成绩。她说:“这体现了中国的‘软实力’。”
在几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就可持续发展目标、挑战以及国际合作展开深入讨论后,李克强总结道,推进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应该将消除贫困和饥饿作为首要任务,将推动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包容增长作为支撑,在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实现良性循环,走出一条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家都倡议,要强化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将极大提升全球整体发展水平。”李克强最后说,“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事业。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合作,分享发展经验和发展机遇,与国际社会携手前行。”(记者 储思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