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组建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十二五”时期,中央提出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刚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目标延长了五年,其间深意自然颇多,但有一点是显然的:接下来的五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依然是重中之重。
致力于文化大省建设的甘肃,做好准备了吗?近日,记者走访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以期管中窥豹,搜索些许答案。
做雪中送炭的事
11月5日上午,陈建州在位于雁滩的办公室里正忙着为一家内蒙古的客户设计整体营销模式,“这两年,甘肃旅游‘井喷’,我们也积极转型,将业务全面铺向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与此同时,业务范围从省内跨越到内蒙古、宁夏等省外区域。”
而一年前,陈建州可没有如此雄心勃勃。2010年,陈建州筹措200万元成立甘肃益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事媒体聚合传播,品牌策划推广;2011年,陈建州瞅准兰州媒体商圈融合短缺的商机,开始建设“视讯屏媒——全数字化多媒体信息智能网络传播平台”,由于发布灵活、传播精准,很快受到客户青睐;2013年,看好“视讯屏媒”前景的陈建州打算在全省范围内建设“视讯屏媒”终端,但资金上遇到了“坎”。
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卖点是创意,并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加上益欣文化刚刚起步,到银行贷款,显然很难。
恰在此时,陈建州看到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成立的新闻报道。报道说,该集团旨在为甘肃省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解决融资瓶颈难题……
抱着一试的心态,陈建州找到甘肃省文发集团登门求助。没想到,甘肃省文发集团很快到陈建州的公司调研、审查,认为益欣文化发展潜力巨大,爽快地为陈建州担保贷款300万元。陈建州运用这笔贷款,很快将“视讯屏媒”终端的城市商圈覆盖率提升至80%,年经营收入也水涨船高,仅今年就已达800多万元。
“说实话,300万元或许不多,但对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却生死攸关。”陈建州坦诚地告诉记者,发展“视讯屏媒”,商圈覆盖是基础和关键,否则与客户的合作就无从谈起,益欣文化能快速、规模化发展,的确得益于省文发集团的大力帮助与支持。
“省文发集团承载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要做锦上添花的事,更要做雪中送炭的事。”甘肃省文发集团董事长王春丁告诉记者,成立于2013年6月25日的甘肃省文发集团,旨在解决产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差等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长期难以突破的重要瓶颈。为了加大“造血”能力,甘肃省文发集团又陆续成立了甘肃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等,经过艰辛努力,目前已获得13家商业银行共37.1亿元的授信额度,为有序开展文化项目贷款担保、咨询中介等各项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得到扶持的不止益欣文化一家。从2013年9月份,甘肃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与敦煌天赐一秀根石艺术有限公司签订2000万元的担保合同,实现甘肃省文化产业担保业务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之后,已先后为甘肃中贸集团、翠龙轩、荣宝轩、广电报业、天水新华印刷厂、岷县万隆等14家文化企业进行担保扶持,累计受理业务300余笔,通过评审项目63个,放款金额3.23亿元,将长期制约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瓶颈“撕”开冰山一角。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龙头企业,更需要无数个中小微企业的“众人拾柴”。而甘肃省文发集团致力于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和后顾之忧,“孵化”民营企业,其作用可谓善莫大焉。
要四两拨千斤的果
甘肃文化资源深厚丰富,但老百姓却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是守着“金饭碗”却长期过着苦日子。大力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就是为了让星罗棋布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让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红利。
目标宏伟,但实施起来,资金依然是最头疼的字眼。
敦煌,丝路明珠,文化圣殿。其可挖掘的文化资源,可发展的文化产业因“一带一路”战略更加炙手可热。甘肃看到了,也抓住了机会。实施投资5亿元的《又见敦煌》项目,规划建设《又见敦煌》演艺广场、崖壁式商务广场、公寓式酒店和会馆集群,邀请著名导演王潮歌创排歌舞情景剧《又见敦煌》,以期游客慕名而来之后,还能欣然留下,破解敦煌“旅长游短”问题。
可项目实施到今年4月份,资金链断了。该项目不仅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点项目之一,明年8月份将在敦煌举办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还要演出《又见敦煌》剧目以飨中外参会嘉宾,片刻不容停滞。
甘肃省文发集团获悉后积极与该项目承办单位接洽,注资2600万元,一下就撬动了商业银行4亿元的贷款资金,使该项目顺利进行。
“是否发挥好省文发集团投融资平台的杠杆撬动作用,关键要看是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王春丁告诉记者,在这方面,省文发集团是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为了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甘肃提出“建设大景区,培育大产业”的设想。为此,省文发集团的管理人员,又跑遍陇原大地,考察各地文化旅游资源。
先是出资组建张掖七彩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后与张掖市达成共识,由双方分别投资5亿元,共同增资张掖七彩文化旅游公司。同时,利用资金杠杆作用,引导放大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间接融资15亿元,使投资规模达到20至30亿元。并力争3至5年内使张掖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带动就业人口7000至8000人,形成固定资产规模15至20亿元,从而打造张掖首家文化旅游产业上市公司。
这样的美好未来并非主观臆想。调查显示,文化产业是民间资本进入意愿最强的文化领域之一,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正当其时,王春丁对此也是信心满满。
有专家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投融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甘肃省文发集团与张掖的合作,选择的就是“只控股,不经营”的“张掖模式”,既实现了地方资源和省级平台融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又为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对接金融资本和文化与旅游、金融深度融合提供了典型案例和发展范本。“这种内容投资,真正赢利要在5年以后。”王春丁告诉记者,甘肃省文发集团的任务和目标不单是追求赢利,更重要的是做促进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助推器和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如今,除了已深入合作的张掖、嘉峪关、敦煌、天水外,其余各市州也纷纷向省文发集团“求经”或抛来“橄榄枝”,“这才是‘四两拨千斤’应有的效果。”
谋文化产业新格局
“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甘肃支柱性产业。”这是甘肃省委省政府早就制定的宏伟目标。
此前的“孵化”也罢,智慧投资也好;抑或大手笔发起设立50亿元规模的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或围绕“西部类型影视剧工程”,投资纪录片《河西走廊》、电视剧《南泥湾》《苦乐村官》、电影《黄天厚土》;或与省妇联合作发展“陇原巧手”等各类型的文化产业项目……真要为文化产业成为甘肃支柱性产业贡献不可替代的卓越力量,打造陇原文化产业发展的“升级版”,开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谋局”其实更为关键。
“打造‘三大平台’,实现‘三个百亿’。”王春丁笑着告诉记者,省文发集团是以助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应运而生的投融资服务平台,身肩重任,自然要从大处着眼,努力描绘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蓝图”。这三大平台分别是:一是以文发集团为核心,打造辐射全省的文化产业聚集平台。积极开展与各市州的战略投资合作,以文化旅游项目为突破口,发起股权并购融资计划,通过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和担保公司担保增信,带动间接融资。同时,探索与甘肃省直文化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骨干民营文化企业以股权挂牌、入股等多种方式进入甘肃省文发集团平台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民营文化企业,推动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二是设立甘肃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打造文化产权产品交易平台。这个平台是倡导“政府领导、市场引导、企业主导、专家指导、中介助导”的混合所有制服务平台,主要开展文化产权交易业务,文化企业孵化与投融资业务,文化产品服务与金融创新业务;同时设立文化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从鉴定评估到抵(质)押、文化产权租赁、交易的完整产业链。三是设立丝绸之路文化创意工场,打造文化项目孵化平台。首先建立“思筹之路创客中心”,无偿提供创作空间,广泛吸纳创意人才,将其打造为有识之士的创意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研发中心,探索开展文化创意、文物复仿、文化产品设计等业务项目,把创意孵化、培育为产业。
“这‘三大平台’的建立将构建起甘肃省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王春丁信心满满,未来几年,甘肃省文发集团将逐步实现政、产、学、研有机结合,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融资100亿元、管理资产100亿元、营业收入100亿元这“三个百亿”的战略目标。
11月16日,甘肃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将正式挂牌开业。这对甘肃省文发集团、对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都将是一个值得铭记的里程碑。
走在文化产业希望的田野上,似乎能听到陇原文化产业发展的“协奏曲”在耳畔清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