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发起成立国际港湾联盟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25日下午,第十一届泛珠大会分论坛“泛珠区域协同发展”论坛举行,内地九省区社科院、政研室等有关部门代表、民间智库代表、高校代表以及珠三角地区负责发展改革或政策研究的部门代表纷纷提出真知灼见,热议智库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具有区位优势
谋划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知根知底找优势。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在管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称,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不像单一意义上的东京湾或纽约湾。像广东就至少包含六个湾区,地理范围上涵盖更广。
而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提出了现阶段比较容易实现的“环珠江口湾区”概念,和粤港澳大湾区既有区别,又有重叠。他认为,从地理环境上来看,环珠江口大湾区更像一个城市群,广东珠三角的9个城市加港澳,是小“9+2”,以后可扩大到整个广东,甚至大“9+2”泛珠三角区域,最终扩大到整个南中国。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郑德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世界级湾区的雏形已出现。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兼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以及“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还有独特的人文纽带关系。
突破体制障碍 促进区域协同
结合大湾区概念,如何实现粤港澳区域协同发展,是与会者最关注的话题。
陈耀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必须考虑各行政区划的相互对接。就内地而言,行政区的分割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些年一直希望能够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泛珠三角”就是在这方面的探索。而港澳与内地区域协同的过程中,体制上的差异也是很大的障碍。比如,内地与港澳往来需要通关。但陈耀也表示,内地与港澳两种制度各具优势,内地也在向港澳学习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各种要素流通更加顺畅、便利。
香港规划署署长凌嘉勤谈到了香港在区域协同中的定位。他表示,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在前期规划中,生态多样性会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粤港澳合作将从大珠三角城市群慢慢拓展到环珠江口湾区,以宜居为主题,围绕这个共同的目标开展合作。同时,他强调要做好“五流”——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区域发展的流动。
在促进澳门与粤港其他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澳门特别行政区贸易投资促进局主席张祖荣称,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已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列入《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草案文本中。澳门作为自由贸易港,拥有较完善和运作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体系。同时,通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澳门得以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发挥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服务合作平台的作用,以及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特殊定位,促进经济多元发展。
打造港湾联盟 对接“一带一路”
本次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还提出了一项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构想。他建议广东联合“9+2”其他各方,在现有泛珠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成立以发改委统筹、各有关省区参与的合作领导小组,统筹泛珠区域的发展战略。由广东省联合交通部、发改委发起成立国际港湾联盟,把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设立港湾联盟,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湾区串联起来,实现交流借鉴发展。在这个港湾城市联盟之下,可以建立全球港口港务、铁路管理局长联盟、港湾联盟市长会议等。将商会、企业家加入到国际港湾联盟之中。中国要主动打破国贸易壁垒,就要把全球的资源配置、人力配置进行重新调整,通过港湾城市联盟建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最后,成立一个由民企和央企共同发起的港湾经济合作基金,推动泛珠区域的发展,也可用于泛珠各方抱团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 (见习记者 田迪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