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打造“一带一路”排头兵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远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举措。
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关键在于“共赢”
作为我国较早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央企,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交)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在重要交通节点打造现代产业园区,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中交通过保质保量建设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树立起中国品牌、中国标准的国际声誉,赢得了沿线国家广泛的认可和欢迎,在国际合作中实现了共赢发展。
架桥修路建港:推进硬件互联互通
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南非峰会期间,在习近平主席的见证下,中交董事长刘起涛作为中资企业唯一代表发表演讲,并就中非合作提出5点倡议:打造诚信品牌、“绿色工程”,实现互利共赢,促进非洲区域化发展,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他的倡议获得了广泛赞许。
中交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公司的海外发展已有近40年的历史,截至2015年底,在10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93个驻外机构,在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业务,目前境外在建工程602个,总合同额约685亿美元,中国交建、中国港湾、中国路桥、振华重工等标志性品牌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公司已经连续多年成为非洲地区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
中交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资企业排头兵,2014年9月,中交先后与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包括中马友谊大桥、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等在内的相关项目成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务实合作阶段的标志性项目。截至目前,中交集团及旗下中国港湾、中国路桥、振华重工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修建公路2600多公里,桥梁180座,深水泊位63个,机场10座,提供集装箱桥吊754台,在建铁路1800公里。其中,科伦坡港口城、蒙内铁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大桥、马来西亚槟城二桥、中马友谊大桥、港珠澳大桥等项目成为所在国家、地区的标志性工程。
在港口领域,作为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及建造企业,中交建先后在非洲、亚洲、南美等地区完成近70个重大港口项目。
在公路领域,牙买加南北高速项目是中国企业在海外首个采用BOT模式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也是牙买加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建类项目。哥伦比亚马道斯公路是中交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中首次采用PPP模式。埃塞俄比亚AA高速公路是埃塞俄比亚第一条高速公路,是东非规模最大,且首条收费高速公路,也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外项目中采用中国的高速路设计规范和施工标准。
在桥梁领域,李克强总理出席通车仪式的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大桥,作为中资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下的成功项目典范。马来西亚槟城跨海大桥是东南亚地区最长的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唯一的珊瑚礁跨海大桥。
在铁路方面,东非铁路网的互联互通、中东欧铁路网建设、蒙内铁路等重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蒙内铁路,东起非洲东海岸第一大港蒙巴萨,西至东非最大城市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扼东非咽喉要道,是连接沿海和内地的东非次区域互联互通重大项目;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的最大工程之一,也是100年来该国的首条新铁路,被称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该项目由中交总承包,是海外第一个全部采用中国铁路建设标准实施的项目。蒙内铁路将依据中国铁路一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完全使用中国的设计,中国的规范,中国的运营管理,中国的设备(包括机车、通信和信号系统)以及中国的技术集成。
肯尼亚交通部长迈克尔·卡马乌介绍说,总投资38亿美元的蒙内铁路是肯尼亚半个世纪来最大的基建工程,是“2030年远景规划”的旗舰项目。
落实“共赢”: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福祉
肯尼亚蒙巴萨经济特区、埃塞俄比亚建材工业园、吉布提工业园、斯里兰卡汉班托塔临港产业园区……从造桥修路,到建设产业园区,这是中交“走出去”发展的新型载体。
中交副总裁孙子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在“走出去”过程中,中交不断总结提升质量和内涵,提出“依托境外产业园区,构建互通平台”的发展构想,成立中交国际产业投资控股公司,利用丰富的国际化经营实践经验和全球化的营销网络,组织实施境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充分对接国内主要省市、各大企业,拉动国内产业集群式走出去,帮助企业落实园区建设和产业导入所需的政策支持,实现企业“组团落户”境外园区。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远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举措。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关键在于“共赢”。为此,中交从三方面大胆创新:
一是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为利益相关方创造更多价值。“一带一路”等战略合作倡议,是要构建区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着力培育和拓展联合“走出去”模式,便可以在更多领域挖掘新的项目合作机会。例如,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就是中交主动顺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典型项目,后续将带动二级开发投资130亿美元总投资,创造超过8.3万个当地就业机会,建成容纳16万人的新城。
二是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目前,中国的标准规范尚未被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普遍认同,欧美标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中交作为行业领军企业,致力于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一方面,通过积极承接EPC项目,将中国标准应用于更多的境外项目,使其为所在国所认知和认同,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主动承担相关项目的勘察设计和规划咨询工作,努力为中国标准的推广占得先机;另一方面,主动承担了大量我国公路、水运等领域工程标准的翻译工作,并积极向国际市场进行推介。
三是坚持属地化发展。属地化是实现企业“走出去”,在所在国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中交集团坚持“进入一个、稳固一个,深耕一片”的经营开发战略,加强境外区域化、本土化、专业化布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整合所在国资源,积极引入当地雇员,并为他们提供成长成才机会,努力培养一批能够支撑公司在当地长期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实践证明,只有将企业扎根当地,与当地经济社会共生共赢、共同发展,才能在所在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培育互惠合作之花:收获丰硕的友谊之果
“一带一路”建设中,中交企业在与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既致力于实现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重视与沿线各国人民民心的“软联通”,种下互惠合作之花,结出了丰硕的友谊之果。
刘起涛告诉本刊记者,中交在“一带一路”沿线主导和参与的众多项目,给当地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实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水平,二是给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三是带动基建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中交每年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当地就业和本土采购率有专门的统计披露,这两个指标的年增长率都达到10%,目前已经接近50%。今年1月份刚通车的牙买加高速公路BOT项目,被牙买加总理辛普森-米勒评价为,极大改善了岛内交通状况,为沿线旅游、矿产、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更好条件,并对中方大量聘用牙买加员工,为牙培养技术工人团队,提升牙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而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将其视为中牙互利友好合作的具体见证。目前项目已通车,为当地直接提供2000多个服务型岗位。
正在建设的蒙内铁路,每100元花销中,将有40元被用于当地。蒙内铁路在高比例采用当地物资材料和设备的同时,该项目的施工主力基本是本地员工。各方预计,每修一公里的铁路就会创造约60个就业机会,在施工高峰期,肯尼亚本地员工将达3万人。这将极大提高当地的就业水平。蒙内铁路中方技术人员表示,他们还将对当地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劳工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本地工人的技术水平。公司将为肯尼亚员工提供晋升机会,以增强本地员工的归属感,并为雇员设立“资深员工奖”,建立家庭背景调查表,对困难员工提供帮助。
肯尼亚铁路公司董事长基安加说,距离蒙内铁路一侧不远处,还有一条铁路,是100多年前英国投资修建的蒙巴萨至内罗毕米轨铁路。当时英国为控制维多利亚湖经济,强迫肯尼亚修了这条铁路。米轨铁路是用皮鞭抽出来的,现在修建的蒙内铁路,则是在中国的帮助下,肯尼亚人第一次自己修铁路。“我们等待这一时刻已有100年。”他强调:“这两条铁路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标准,更代表着肯尼亚两个不同的时代。”
“一带一路”是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工程,也让中交踏上了快速发展的征程。“十一五”以来,国际业务对中交市场份额的贡献逐年大幅攀升。目前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中交位列第5名。从目前的市场份额看,中交在整个亚洲占到49.6%,非洲38.7%,美洲6.6%,欧洲3.6%,大洋洲1.4%,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多元化、市场差异化水平显著提高。在海外合同额方面,2005年时刚到40亿美元,到2015超过300亿美元,是“十一五”之初的7倍多。在海外营业收入方面,2005年时刚到30亿美元,到2015年海外营业收入也将近是“十一五”之初的7倍。(记者 金敏 邓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