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性、阶段性与机制性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联系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之路;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推动中西关系和谐稳定发展。今天,“一带一路”计划构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平台,以“亲诚惠容”外交理念为引领,通过政策沟通、实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战略,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持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计划实施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些西方媒体强调挑战大于机遇,主要原因在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包括中亚和中东一些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计划实施的安全保障受到挑战。如何将“一带一路”实施进程中面临的挑战转化为机遇,有效推进计划的稳定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一是要在发展中建设“一带一路”;二是“一带一路”在阶段性建设中发展;三是构建保障各国协调发展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这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保证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在发展中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是中国推动与沿线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它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通过“南南联合”,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实力,进而提高在国际秩序中的话语权。安全与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经济安全和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包括经济发达的欧洲,也包括充满经济活力的亚太地区和广大非洲发展中国家,覆盖人口近30 亿,涉及经济总量约23 万亿美元。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正在陷入停滞不前状态,增长乏力,长期疲软,全球经济困境是资金过剩、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势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且以“亚投行”为载体,成为带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建设措施,方案包括各类工程项目,内容是正在和即将签约动工的,涉及铁路、公路、桥梁、资讯、产业园区在内数百项重大工程。“一带一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是中国推动与沿线国家利益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IPP)虽然主张成员国之间降低产品、服务价格、增加物流速度、促使服务贸易、政府采购、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农业、海关和贸易便利化等。但由于成员国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谈判异常困难,双方在开放服务业、金融业、音像业、政府采购、农业、交通业等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成为牺牲品,无助于解决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不公平、不合理现象。而“一带一路”建设目的在于拓展经济合作空间、深化区域整合、推进互联互通、缓解海上安全冲突的战略举措,它立足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 致力于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经济新秩序。
“一带一路”在阶段性建设中发展
“一带一路”计划作为一种新的建设形式,在顺利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时间打磨。由于“一带一路”建设规模庞大以及不可预测的安全风险,计划推进需要考虑它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协调长期性阶段性之间的关系,现阶段要注重计划设施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以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为例,双方正在推进自贸区升级谈判,中国按照“一带一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东盟自贸区在设施联通领域的合作,应作为现阶段优先考虑的计划。随着欧亚经济联盟的建立,“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势在必行,建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不仅提升中俄经贸水平,也使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水平大大提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进入新阶段,两国已形成较好的民心相通基础,在基础设施和贸易领域可以比其他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先行一步。
中国和巴基斯坦在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领域已成效斐然,基础实施建设可先行一步。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就是“一带一路”计划的重要内容。通过“一带一路”计划,帮助沿线国家发展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有利于沿线国家民生改善,有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既照顾双边、也照顾多边利益,现阶段促进民心相通是关键,如果取得成效,其收获远大于投入。按照“一带一路”建设阶段性发展的要求,从民心工程做起,先确保基础实施互联互通,再逐步推进到金融、贸易、通信、电力等领域;从构建区域经济新秩序开始,进而推动变革国际经济旧秩序进程,“一带一路”最终将成为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要确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立“一带一路”政治经济学,要认清“一带一路”实施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规划“一带一路”阶段性发展战略的计划。从经济、政治、历史几个层面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存在以下挑战,首先是外部发达国家经济上制约,美国推出高标准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强化对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参与力度,对冲乃至稀释中国在地区一体化中的影响力,欲打造美国主导的地区经济秩序。此外,美国高度重视印度“东进”政策带来的战略影响,倡导增进印度与东盟融合的“印太经济走廊”,意图阻碍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其次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卡塔尔、阿联酋、新加坡等国人均GDP已进入全球前十,而南亚、非洲沿海等区域大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个别国家如非洲的莫桑比克2012年人均GDP仅1169 美元。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上运输、港口设施、信息通讯与物流设施等还比较落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第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中印边界争端和南海问题,直接影响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态度;东南亚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海上合作伙伴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南海争端的升级显然会冲击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此外,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之间存在沙巴争端,南亚的印巴对峙等内部矛盾争端都将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时,应协调好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关系,处理好初级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构建保证各国协调发展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作为战略倡议已经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出于本国自身利益需要,不同程度参与或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计划阶段性发展提供动力。当前最大挑战是各国对“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认知不尽相同,各项措施推进阻力依然很大。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构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所谓合作机制是指一系列隐含或明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在国际关系领域内各国形成共识。国家既是机制的创造者,也受到机制的制约。机制中的原则反映国家的观念和信仰。“一带一路”合作的规则和规范能否在沿线各国形成共识,各国对这些规则、规范遵守和认同的程度都事关“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功能。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打造“一带一路”多元合作平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与行动力。利用中国与东盟对话机制,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亮点。利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25周年契机,推动双边基础设施、自贸区升级版、海洋经济、人文交流等合作。把中国的发展战略与东盟共同体发展蓝图,东盟国家的项目和企业,以及东盟各国的双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对接起来。扩大“一带一路”建设初步成果。利用2012年启动的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机制,打造成“一带一路”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承接地。随着更多的欧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欧盟将在压力下协调成员国关系,最终欧盟也将逐渐成为“一带一路”的利益攸关方。
将“一带一路”建成国际经济合作的新机制,以克服国际经济秩序日益碎片化趋势。20国集团、欧盟、东盟、金砖国家组织、APEC 峰会等区域经济治理机制对全球经济环境改善产生积极影响,但对治理全球经济碎片化影响力不足,对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的推动力度也不足。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构建地区乃至全球合作机制为基础,倡导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强调“和平、合作、发展、共赢”,尊重和包容不同国家需求,积极合作,互利共赢,在已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区域合作机制。凸显政策沟通机制、贸易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机制合作的功能。“一带一路”担负国际合作新平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性、阶段性和机制性协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通过国际场合下的领导人相互协调、沟通、签订合作协定,也需要参与“一带一路”计划各利益攸关方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充分认识该计划对发展和改善区域经济环境的意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关键,改善投资结构,为实现金融、贸易的互联互通奠定合作的基础。“一带一路”发展性、阶段性和机制性协调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各方的磨合,作为“一带一路”计划发起者的中国,一定要向各国解释、宣传“一带一路”长远的战略意义,不仅是为沿线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而且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重要推动力,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促进各国发展、经济互利共赢保证。(作者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