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理解与友谊 畅通欧亚合作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盟遭受信心危机的形势下,习主席最近对塞尔维亚和波兰的访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历史来看,中国与这些国家有着传统的友谊与合作。但在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先后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转型,并对与中国的传统关系产生了复杂影响。经过冷战后20多年的曲折碰撞,中东欧国家社会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反冲,对国家道路和政策的主流看法趋于理性平和,自主性更强。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中东欧国家不仅见证并认可了中国的快速崛起,也日益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尤其是中国“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了包括中东欧洲国家在内的广泛关注。虽然主要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中东欧国家暂时未加入“亚投行”,但对于参与“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希望借此搭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中东欧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缘经济角色也有助于畅通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路径。
习主席对塞尔维亚和波兰的访问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访问期间,中塞、中波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在交通、通信、能源、教育、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合作协议。这些协议不仅将进一步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友谊,还将产生广泛的影响。
从中欧关系来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有助于促进与欧盟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推进。长期以来,中国将欧洲视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积极推进相互合作。但由于世界格局演变及其在欧洲的影响,中国与欧洲东西部分的交往并不均衡,很少出现同时较好的局面。尤其是在欧盟逐渐主导欧洲一体化过程中,这种不均衡制约了欧盟与中国全面战略合作的顺利推进。随着东西欧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扩大与中国合作的共识,中欧合作将面临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
从区域经济合作来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有助于欧亚经济的进一步整合。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地和文明较为发达的重要地区,欧亚各国交往深受地理阻隔的制约。近代以来,“海权”对“陆权”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海洋提供了一条通往世界各地的“高速公路”。但路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和普及,将为欧亚各国交往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无需完全依赖距离更远、速度更慢的海上航线,并使那些即使处于内陆的众多国家也拥有共享发展的更多机会,最终促进整个欧亚经济的整合。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欧合作的内涵日益丰富,影响越来越大。美国学者菲利普·科雷、阿莱·塞皮尔克在其最新著作《中国在欧洲的攻势》中,从中国在欧洲投资的趋势、部门和目标国,分析了中国在欧洲的存在将如何成为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基准,因为后者也正在经历一个中国投资的增长。这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不仅对于欧亚,而且可能对于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但与以往的大变局不同,这次变局不是基于不平衡发展下的零和竞争方式,而是基于自主平等、合作共赢的非零和方式,其结果应该是更普遍均衡的繁荣发展和持久的和平。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习主席2013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所引用的中国这句古训,同样适用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纵观世界历史,唯有合作共赢才是最能普及持久的合作模式。中国的这些合作倡议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希望各方共同参与的合奏,是融通“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的桥梁。在此,相互理解和尊重至关重要。(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阮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