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网消息: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发布《“一带一路”主题国际电影节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实践为例》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一带一路”电影周有利于发现一些难以在其他国际电影节平台上看到的优秀电影,一定程度弥补了商业大片主导下市场机制的不足,是构建突破狭隘文化圈层的窗口。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创办五周年。
据悉,上述报告旨在对“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拥有48个国家、55家成员机构)及电影周和巡展活动进行调研,具体分析其内容传播、仪式传播以及场域特征,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促进跨文化电影传播。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一带一路”电影周共展映91部作品,这些作品来自46个国家的95位导演,其中女性导演有23位;独立制作49部,来自31个国家,海外合拍40部,中外合拍1部。
如何跨越地区障碍,实现跨文化传播,成为“一带一路”电影周的重要议题。报告指出,“一带一路”电影周的电影具有关注个体命运中的人文关怀;家庭叙事中的“情感共同体”;多元文化中的共同关切;合拍生产中的兼容并蓄的特点。
在“一带一路”电影周中,中国电影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走出去”之路。从2018年至今,“一带一路”电影周在不同国家举行的巡展中,共有38部中国电影。这些作品中,少数民族题材占31%,家庭剧情题材占28%,爱情题材和悬疑题材各占10%,武术题材、女性题材、奇幻题材各占6%,传记占3%。
此外,报告显示,中国电影聚焦全人类共同价值;关注国际流行思潮与世界性议题;情绪表达凝练克制。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求同存异;在题材选择上通过家庭、亲情、人与自然等全球共通的主题引发跨文化、跨国界关注;在美学风格上,摆脱了西方商业电影的程式化感官刺激,富有东方美学、民族美学意蕴。 (缪璐 王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