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快递 > 地方动态
香港能做一带一路风口上的“猪”吗?
关键词:中国一带一路网  来源:凤凰网  时间:2016-05-23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5月18日,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他指出:“香港是中国一个特别行政区,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中央政府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设计‘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时,均把支持香港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重要的政策取向。”“希望香港以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将自身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放大和提升香港的优势。”

    仔细研究委员长的措辞:“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充分把握”、“有机结合”、“放大和提升”,不难明白,香港能否用好“一带一路”这一历史性机遇,关键在于香港能否克服或弥补自己在认识、优势和经验上的欠缺。

    “一带一路”:香港要补历史课

    “一带一路”是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现代版,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然而,香港不少人因为这个城市的特殊历史,而对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产生隔阂,妨碍他们认识“一带一路”的意义,影响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众所周知,“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距今都已有几百年,但是内地居民、尤其跟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省市自治区居民对它们不存历史隔阂,因为内地一直传承中华文明。

    香港不一样。1841年1月,英国侵略军占领香港岛时,香港是南中国海边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1841年5月,香港岛只有7500人。1997年6月30日英国管治香港最后一天,香港居民为650万人。

    长期由英国“殖民”,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相当多中国籍居民无法对“古丝绸之路”形成记忆。因此,为推动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引导香港居民补历史之课。

    香港二次大战后迅速发展,是在“冷战”而与内地基本分隔的背景之下。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靠西方发展制造业和外贸,进而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

    1978年底内地开始改革开放,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发表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恰巧遇上香港制造业找出路。从1984年至1994年,香港制造业绝大多数工厂迁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

    就局部看,香港本地产业结构调整恰巧与广东珠三角发展相呼应。就整体看,内地前30多年改革开放是以借鉴和引进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优秀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为主要特征,香港长期依靠西方而建立的制度和取得的成就,以及长期作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唯一中介的地位,使香港既“近水楼台”又“如鱼得水”。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西方爆发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危机,引发全球经济、金融、政治格局全面深刻调整;人类重心由过去500年在西方(欧洲北美),开始向东方(亚洲)转移。

    香港自二次大战以来一直依靠西方的定位,随全球格局重整、亚洲世纪开启、中国迅速崛起而急剧转变。但是,由于受英国长一个半世纪管治,香港对古丝绸之路心存隔阂;由于长期依靠西方国家,香港对正在发生的历史巨变难以适应。

    因此,能不能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香港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首先需要补历史之课。

    三重优越感要调整

    在补历史之课的同时,香港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还需要在观念和心理上做与时俱进的调整。

    香港长期形成了相对于内地的“三重优越感”——香港制度优越感、香港意识形态优越感、香港生活水准优越感。在内地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多年,这三重优越感基本未受挑战。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内地成全球最大投资热土,中国国力急速跃升,香港的三重优越感或者失落或者动摇。

    近些年大多数香港居民的生活水准与内地沿海大城市中产阶层比,已无优越感可言。

    2008年以来西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陷入全面危机,同时香港的经济转型、政治转变和社会发展蹉跎,香港的制度优越感和意识形态优越感开始受质疑。

    香港经济对西方的依存逐渐弱化,对国家主体的依赖愈益加深。香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地位和处境急剧变化。

    香港必须进行划时代的“华丽转身”——由过去长时间依靠西方,“转身”为紧紧依托自己的国家;由过去担当西方国家向内地输入资本、技术、管理及各种服务的桥梁,转变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先锋。

    这一切使深受西方价值观熏陶的一部分香港居民感到困惑。没有观念和心理的适当调整,香港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很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优势也是劣势

    自1978年12月以来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是以借鉴和引进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优秀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为主要特征,香港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形成并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

    今后至本世纪中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开放和发展,将是以“走出去”为主要特征。香港既有的经验和优势不足以让香港作出新的突出贡献。明乎此,就容易理解张德江委员长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所说中央“支持香港巩固既有优势、开发新优势”。

    有一种观点:香港是全球少数高度开放的经济体之一,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很高,香港凭借这两个既有优势,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然而,香港这两个既有优势存在着明显不足。

    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中,香港的绝大多数制造业厂商迁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香港本地迅速发展服务业。

    至今,无论华资拓展的还是外资设立的,香港的服务业一直是以内地为主要市场,所积累的经验,固然宝贵,却不足以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新市场。

    因为,“一带一路”涉及几十个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国家,情形远较内地的复杂。香港熟悉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欠了解。

    香港服务业由各国资本投资经营,表面看有助于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其实,跨国集团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业务,不必其香港分公司越俎代庖。

    最后却绝非次要的是,香港必须坚决遏止“分离主义”和“港独”,引导全社会聚焦经济发展;必须在专业服务和国际化人才方面深化与沿海省区市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水平;鼓励香港与内陆省区市拼船出海,构建高中低搭配的多层次合作格局,共同开发沿线市场。
节点城市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关于我们 |  资讯快递 | 特别专题 | 百家观点 | 旅游签证 | 文化艺术 | 传统文化 | 市场平台 | 教育培训 | 国学研究 | 网站地图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0475-1 | E-mail:zgydyl@126.com 一带一路网 版权所有 010-87790321 网站制作北京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