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日前,“2015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发布暨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天津财经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爱俭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天津市金融工作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银监局、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代表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同时也对京津冀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新的空间。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抓住“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这一研究热点,组织监管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学术界的数位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工作,推出了分析京津冀金融业发展与改革创新的《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5)》(下文简称《报告》),旨在全面、客观反映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运行情况,并通过理论、实践与政策相结合,为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与创新献计献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出以后,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推动曹妃甸示范区、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共建工作,实现了三地金融合作的快速推进,同时以京津冀协同卡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创新成为推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报告》对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后提出,目前京津冀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政银企合作为载体的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新格局。但对比分析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金融发展情况发现,三地金融业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从金融发展规模看,北京金融业总体规模是同期天津和河北地区的2-3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15%的水平;从要素价格看,河北信贷资金的价格明显高于北京和天津,三地资源价格的显著差异,阻碍了金融资源要素在京津冀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与有效配置,成为阻碍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报告》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新时期和新阶段,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应重点依托北京的首都优势和天津的北方经济中心优势,以“加强金融协同发展,服务区域实体经济”为基本出发点,立足三地市场需求、立足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金融协同发展新格局,着重打造全国的金融决策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监管中心、金融人才和资源聚集地。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作为是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路径。通过对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报告》提出在全面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框架下,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应坚持“依法治理、内生发展、系统规划、适度超前”的建设标准,以金融制度改革创新为核心,从金融机构布局、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等多个维度促进跨区域金融的重构交融,加强区域金融功能集成,探索构建京津冀金融合作新体制,实现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并以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同时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积累可复制、可推广、可升级的经验,为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提供现代、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范例。
“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首个面向区域金融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致力于中国区域金融创新的前瞻性和开拓性研究,充分发挥了高校智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作为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系列年度报告之一,《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报告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出发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金融协同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梳理,为推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