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网消息:中东曾是人类历史上的“文明高地”,但历经长期冲突动荡,如今已变为世人眼中的“安全洼地”。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4日开启中东六国之行。在访问沙特期间,王毅提出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中方倡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此行王毅将对沙特、土耳其、伊朗、阿联酋、巴林进行正式访问,对阿曼进行工作访问。王毅此次提出的五点倡议包括倡导相互尊重、坚持公平正义、实现核不扩散、共建集体安全、加快发展合作。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国际问题专家认为,不同于解决中东问题中常见的“越界”与“旁观”,中方倡议将有助于中东问题重回理性的解决轨道。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饱受战乱之苦,大国角力、民族矛盾、教派冲突、能源争夺等因素,为地区安全埋下隐患。加之,以集团政治为特点的传统安全观不仅未能解决现实问题,反而加剧中东地区“安全赤字”。当前,面临疫情与动荡相互叠加的中东,再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有观察指出,基于上述背景可见,中方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倡议时机可谓特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邹志强分析称,以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为代表的陈旧安全理念早已不合时宜,无助于地区问题解决,当前中东地区局势以及热点问题出现新变化,迎来解决新契机。
在外界看来,面对解决中东问题的新契机,王毅提出的五点倡议,既有坚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等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原则,又包括共建集体安全、加快发展合作等兼具系统性、创新性、可行性的特点。
比如,从巴以问题到也门冲突,从解决伊核问题到打击恐怖主义,从团结协作抗疫到保障航道安全,中方倡议几乎涉及当前中东安全热点的所有方面。“中方针对地区问题的全方位倡议,将为解决当前热点问题提供系统性框架。”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德刚说。
在创新性方面,有分析认为,中方提出的共建集体安全、加快发展合作等观念明显不同于传统解决中东问题的方式。
“传统安全观是将自身安全建立在对方的不安全之上,而中方提出集体安全的新安全观更具可持续性。”孙德刚指出,中方在倡议中强调发展合作,与通过政权更迭“以改造促和平”形成鲜明对照,中方与中东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以发展促和平”的理念。
不仅如此,专家注意到,王毅提出的中方倡议涵盖诸多关于解决中东安全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例如,中国倡议在华举办海湾地区安全多边对话会议,从保障石油设施和航道安全等议题入手,探讨构建中东信任机制等。
“面对螺旋式的复杂问题,寄望于一步到位解决并不现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子昕表示,中方提出的倡议均是从具体问题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解决路径,使得中方倡议更具可行性的特点。
不可否认,在解决中东安全问题中,外界始终不免存在“越界”与“旁观”的两种态度,这也导致中东地区长期沦为大国竞技场或处于动荡之中。在沙特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毅明确指出,国际社会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应在充分尊重中东国家的意愿基础上,为中东贡献维稳促和的正能量。
在专家看来,中东由乱向治的根本出路,在于摆脱大国地缘争夺,排除外部施压干扰,探索具有中东特色的发展道路,构建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安全框架。
“中方倡议摒弃了‘越界’和‘旁观’,核心在于帮助中东地区国家搭建解决问题的平台与框架。”邹志强分析指出,这一方式使得解决方案重回理性轨道,既体现出尊重中东国家的主体性,又强调参与主体的平衡性,倾听各方合理关切,绝非“拉一方打一方”应对安全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中方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虽是针对地区问题而言,但在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的当下,其中秉持的原则或可为国际性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相互尊重和公平正义的精神,以政治途径解决争议和构建集体安全的愿景,始终弥足珍贵。”李子昕表示,中国不断重申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通过积极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为国际社会解决更广泛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黄钰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