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网消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西医协同作战,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医药创新与现代化,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在控制症状、降低轻症转重症的比例、提高重症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能有效阻断轻症转为重症。二是中医药救治应当有自己的阵地。国家中医药局成建制派出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重症病区,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三是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挥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优势互补的作用,显著提高了重症救治效果。四是坚持临床科研一体化,坚持以疗效为导向,边临床边研究,快速筛选出了临床疗效确切的“三药三方”。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独特作用,张伯礼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治体制机制,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到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储备;在中医院加强P3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中西医并重促进基层慢病管理
近年来,中医药在慢病防控领域的作用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相继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措施,为促进中医药防治慢病指明了路径,同时号召“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以切实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更好地满足当代防病治病的需要。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表示:“中医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广大基层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群,对于中医药有着普遍且强烈的文化认同。因此,为全方位全周期提升人民健康,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健康发展模式,是符合中国特色和人民需求的解决方案。”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指出:“中医药在慢病管理方面,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有独特优势。因为中医的养生、运动、膳食等理念,对于慢病的改善、防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阿斯利康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彬称,加强中西医并重,彰显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实现:要有学术支撑,包括加强和规范循证医学数据和真实世界数据收集和研究;要有政府的导向和支持;要在广泛基层医疗机构落实基层慢病防治工作。
加强科技支撑促进中医药质量提升和国际化发展
张伯礼指出,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是仍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提供更多科学的临床疗效证据;二是要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来保证药品的高品质、高质量;三是要规范化种植和管理以实现无公害中药材。“我们需要以疗效为根本,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标准为引领,通过引进全球先进研发及产业技术,助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共享中医药健康服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刘宇扬表示,西医更遵循循证证据和指南推荐。“中药需要有更严谨临床试验设计,有更好的循证学证据,才能被国际认可,真正走出国门,让我们医生在指南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目前已经存在一个唯一进入《欧洲心血管指南》的中药,其通过严谨的试验设计,获得高质量证据,值得借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余海洋表示,综观中医药的几千年的发展史实际就是中医药的创新史,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首先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其次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
黄彬认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现代科学层面来规范和扩大中医药的使用,已成为可能。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和传统中医药学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从关键技术研究入手,重视临床疗效的评价、作用规律的认识和规范化的应用,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 (记者 李亚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