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路文化网消息:《德国中小企业新闻》周报网站2月27日刊登该报记者对德国前驻华大使、宝马基金会主席施明贤的专访,题为《中国的丝绸之路将改变世界》。以下为访谈内容:
《德国中小企业新闻》问:中国的成功故事会继续下去是板上钉钉的吗?
施明贤答:经济指数在未来将不会以目前这么大的步伐进行。企业将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增长。创新是关键。但不会这么简单,因为覆盖重要战略领域的有大约50%是国有企业。它们的技术创新速度远没有众多民营企业快。恰恰这种国家引导的、与独立的较小企业的结合在过去保证了中国经济以超强的活力发展。
问:很多人对中国形成泡沫发出警告。一旦增长放慢,迄今为止的高增长所掩盖的结构性赤字就会显现,这可能吗?
答: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是不断学习的体系。当旧模式不再对劲时经济会作出调整——而且往往比我们这儿的相应行业要快很多。人们很快就明白,数字化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年轻一代已经为此做好准备,他们可以说是跳过了一个发展阶段。
替代能源的利用显示了这个体系的学习速度有多快。对中国人而言糟糕的空气与水污染带来了意识上的骤然转变——和大多数时候一样,先是在高层,然后是在广大社会。今天中国生产的太阳能和风能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
电动出行是另外一个例子。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08年的一次晚宴上就提出了在当时被认为不现实的构想,到2020年令中国转为电动出行。这一转变在政策上已经走上了轨道,虽然中国的电动车超过燃油车还需要10年的时间。
除此以外,中国无疑仍面临相当大的挑战。虽然4亿中国人已经实现一定程度的富裕并可以按照西方标准算入中产阶级,但这也意味着还有近10亿中国人有巨大的赶超需求。很多事情都将取决于他们物质条件的改善。中国正在经历向着工业社会转型的庞大进程——借助我们社会的技术化,中国可以跳过工业化的几个步骤。
问:“新丝绸之路”在中国人的经济政策考虑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答:“一带一路”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中国地区与能源供应政策本来已经在做的事情:为自身供给创建一个网络。这是国内进一步增长的前提条件。但与此同时它也关系到中国周边的稳定,特别是在动荡的中亚相邻地区。
长远来说,“一带一路”可以在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在全球留下足迹,并在长期成为一个全球领导力量。不像美国在20世纪所做的那样通过军事优势,而是通过在全球主要市场的存在和经济实力。所以说它不仅关系到邻国的庞大基础设施项目,也关乎在中欧之间很大程度上还未得到开发的市场上的活动空间。
问:“新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意义有多大?
答: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意义根本不会被高估。中国这一战略的推行十分聪明,没有咄咄逼人,而是提议参与到所有邻国的建设当中——亚洲较小的国家稍加犹豫后接受了提议,而欧洲的反应相对负面。欧洲把霸权主义的指控强加给中国——这是对上个世纪自身行为的投射吗?
在经济上,中国和我们一样依赖第三世界市场。非洲是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在非洲追逐原材料,但与西方国家不同,人们看不出它有体制输出的战略。中国在非洲很受欢迎,因为它在那里从来不是殖民力量,迄今为止从未进行过军事干预。中国人在非洲致力于长远关系的发展,做得非常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