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路文化网消息:2017年11月27日,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此次会议召开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简称“16+1合作”)机制诞生五年之际。中国与这一欧洲次区域内各国之间的双向合作在这一具有创新性的跨区域合作平台下呈现出以下的发展成就。
首先,合作成果趋于实现合作地域和合作领域上的双重全覆盖。从领导人会晤的地点可以折射出合作地域上的全覆盖。合作最初以中东欧中的中欧地区为重点地区,随后扩展到巴尔干地区和波罗的海地区。此次领导人会晤回到了中欧地区的重要国家匈牙利,而该国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雏形——经贸论坛诞生之地。从合作的内容来看,也同样反映出了合作领域和合作国家覆盖范围之广。合作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林业、物流、科技、旅游、金融、能源、医药和健康产业等。而中东欧的各个国家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找到同中国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使得“16+1合作”呈现出齐头并进,各有特色的发展特点。
其次,合作正在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和突破。从经贸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数额没有出现类似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那样巨大的增长(当时年均增长达到27.6%),但是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全球的消费品需求处于持续消退的状态,近年来的逆势增长充分反映了合作的成效。例如,2016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贸易额达到586.5亿美元,同比增长9.5%,这在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整体下滑,尤其是对欧贸易总额下滑3.3%的情况下显得尤为亮眼。而且,如果细观中国和各国之间的经贸数据就会发现,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在双边经贸中的比例不同程度地有所降低,而各国对中国的出口都有较大的提升,虽然这样的变化尚未足以改变这些国家对华贸易逆差的情况,但是这种趋势说明双方的贸易结构正在出现逐步的调整和改善。从人文交流的角度来看,“16+1合作”机制下的人文交流出现了双向繁荣的特征。在合作的前几年看到比较多的是以孔子学院的设立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向中东欧地区,类似的活动还包括中国年在中东欧国家的举办,中国展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东欧地区的表演等。近年来,我们更多看到中东欧国家的语言开始在中国高校内设立教学点,不少国家的旅游业务也扩展到中国各地,近两年前往中东欧热门旅游景点的中国游客突破了前往欧洲传统旅游热点地区的人数。这些都说明人文交流的单向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国与中东欧之间的相互了解正在不断加深。从合作的倡议角度来看,在中国“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中东欧国家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提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意愿,正在改变合作早期以中国主导、中国发起、中国找寻合作机会的模式。
再次,合作出现了从双边层面向多边层面拓展的新趋势。“16+1合作”机制建立之初主要是定位为以促进国与国经贸投资作为主要目的的一个多边平台。但是随着合作的深化,合作各方出于对规模效应、地区整体发展的需求等方面的考虑开始推动着许多跨境合作意向的形成。例如,2016年的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上就提出了三海港区合作的倡议。这一倡议使得中国与中东欧地区的合作向着更具整体规划和中长期展望的方向发展。
2012年诞生的“16+1合作”为2013年中方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丰富的先期经验和早期成果,而“一带一路”倡议则为“16+1合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更加明确清晰的发展方向。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地区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当前,16个中东欧国家中已有13个和中国签署了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一重要文件。而本次领导人会晤有望推动更多中东欧国家加入此行列,实现中东欧地区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全覆盖。除此之外,中东欧地区的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先后加入了亚投行。截至2017年11月18日,中欧班列已经运行超过了6000列。这些班次或以中东欧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作为终点,或是穿过中东欧地区前往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可以说,中东欧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战略的示范区和快车道。过去五年的诸多成就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彰显着参与中国倡议、加强同中国合作的巨大收益。
在“16+1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双引擎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将在未来迎来更大的发展。以下三大方面值得期待:首先,更多规划与倡议将从设计和谈判进程进入到具体启动和落实阶段,惠及当地民众,带动经济发展,兑现互利共赢,并形成更大的示范效应;其次,更多跨境项目值得期待。这些跨境项目更有利于提升中东欧的地区性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有助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合作瓶颈,开发出更大的地区市场;再次,人文交流将日益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的重要支柱之一。民心相通、民意相亲,将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奠定下更坚实长远的社会基础。(作者:龙静 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