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路文化网消息:近年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一带一路”合作已经全面铺开,进展迅猛,在各个领域都取得明显成绩。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各种项目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有时甚至出现“撞车”现象。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千头万绪中理清头绪呢?
笔者认为,中哈“一带一路”合作应以国际产能合作为统领。国际产能合作,指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以促进合作方经济提质增效和升级。中哈两国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上存在极大互补性,因此产能合作空间巨大,能够牵引哈萨克斯坦建设国际大通道、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东向海运需求和打造“数字哈萨克斯坦”四大战略的落实。
中哈产能合作克服“资源病”
在资源禀赋方面,哈萨克斯坦能源资源富集,被称为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目前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近50亿吨,位居全球第9位,石油产量也逐渐升高,今年或将达到8100万吨。石油工业是哈萨克斯坦的支柱行业,石油收入占其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此外,哈金属矿藏也十分丰富,各种有色金属储量均列世界前位。
但是,由于近年来石油、矿产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哈经济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中国拥有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工业和制造业,对原料、资源需求巨大,这使得中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具有了天然的吸引力。
不过,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进行产能合作不是单向地向哈萨克斯坦索要能源资源,而是利用哈萨克斯坦的资源禀赋,开展深加工,向下游产业延伸,为哈萨克斯坦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增加利润。
哈萨克斯坦经济的痼疾就是“资源病”,又称“荷兰病”,指的是资源型经济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由于苏联时期留下的产业分工模式,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基本依赖原料出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效益薄弱,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
对中国而言,石油工业、化工产业、基础设施行业等领域已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但与此同时,石油产品、电解铝和沥青等行业均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以电解铝为例,产能利用率曾降到2011年的70%左右,出现较为严重的过剩。在近两年严格的调控下,中国产能利用率有所恢复,但仍然面临过剩问题。此外,电解铝对国内发电量的消耗一度达到7.5%,其中的燃煤电站部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对电解铝等产品的需求旺盛,却主要依赖进口。此外,与中国的火电站不同,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电站污染相对较轻。因此,中哈产能合作有助于将这些中国优势产业很快转化为哈萨克斯坦的生产能力,对接其市场需求,并解决哈萨克斯坦国内的就业问题,推动哈工业化进程。
中哈产能合作落地范例
在两国政府推动下,中哈两国产能合作项目纷纷落地开花。截至2017年5月,两国已经形成270亿美元的重点合作项目清单,有34个项目已经竣工投产,还有43个项目正在实施,其中产生了以下几个范例:
哈萨克斯坦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电解铝厂——巴甫洛达尔电解铝厂由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建设。该厂绝大部分设备采购自中国,总投资近10亿美元,年产电解铝25万吨。
哈萨克斯坦规模最大的沥青厂——阿克套沥青厂由中国中信集团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共同投资,并于2013年竣工投产。该厂是哈独立后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石油加工企业。
中哈产能合作的领域不仅限于有色金属和石油工业等原料加工产业,还向工业制成品方向延伸。例如,库斯塔奈江淮汽车项目基地是中哈产能合作的最新成果。2015年3月,安徽江淮集团与哈方签订汽车产品组装授权协议,随后江淮汽车作为哈本国产品在哈进行组装销售。2016年,江淮汽车在哈销售量同比增幅超过500%,其S3车型荣获哈“人民品牌”的称号。
由此可见,中哈两国的产能合作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哈产能合作统领“五通”
产能合作作为中哈“一带一路”合作的“矛头”,起到了引领“五通”的重要作用。
从政策沟通方面来讲,产能合作项目的签批和推进有助于两国高层对话和互访,有利于加快发展政策对接和战略对接,保持信息有效沟通和政策协调,共同落实双方对话成果,增进两国的友谊和理解。
产能合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释放了对于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促进了设施联通。
中哈两国不断发掘口岸、交通、物流合作潜力,加快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双西公路”项目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双方在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和绿色能源合作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创造了中哈合作的新速度,也将两国关系提升至新的历史高度。
同时,中哈两国也签署了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备忘录。2015年8月31日,两国共签署钢铁、炼油、水电、汽车、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等产能合作33份文件,总金额达到236亿美元,很多项目目前都已启动实施。
现有的中哈产能合作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中哈互联互通和贸易便利化。同时双边贸易更加平衡,扭转了常年来中国对哈出口量总是大于进口量的局势,推动着两国的经济发展。
产能合作还促进了中哈资金融通的步伐。为推进各项目落实,中哈致力于提供金融支持,拓展融资渠道,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投资和融资模式,扩大双边本币结算,促进金融合作、银行合作、货币合作,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资,提高跨境支付、结算水平。比如日前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人民银行签署的股权交易协议,就很大程度上开创了中哈金融合作新模式,发挥金融的助力作用,促进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总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一带一路”合作领域多,需要一个“魂”去统领。而我们认为,这个“魂”就是产能合作,能够有效解决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消除长久以来的“荷兰病”,促进就业。
中哈以产能合作为统领,将有潜力提供一个示范。因此,这一崭新理念和合作方式不仅适用于哈萨克斯坦,还有望拓展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特别是资源型国家,带动这些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也让中国的海外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陈晓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李时雨系人大重阳实习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