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研究 > 国学资讯
永远厚重永远新鲜 这就是老中华
关键词:永远厚重 永远新鲜 老中华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7-07-14

  心——大“锅”重器与崇礼作乐


  文化的根系蔓延生长,至三代而成礼乐。第二单元赋名“天地之道”,可见夏商周时期的中华在师法自然之后,终于寻到了与天地相谐的路径。这路径,便是礼乐制度。礼乐器物的核心则是青铜器。


  在充分吸取了史前陶器与玉器的造型、图案的营养之后,青铜器一跃而成国家重器,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商代礼器以酒器为多,如殷墟遗址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中,四分之三皆为酒器,可见一斑。展览中集中展出了一批同样来自殷墟的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酒器,包括觚、爵、斝等重要器形,它们是商代礼器组合的中心。大司空村遗址与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多年来已经发现了制铜作坊、制骨作坊、大型夯土建筑群和数以千计的商人墓葬。这一遗址的出土物自然可以作为商代青铜酒器的典型代表。


  周代汲取商代的亡国教训,对饮酒有所限制,于是礼器便以食器为核心。食器之中,又以鼎簋组合为重中之重。鼎大约是人们最熟悉的青铜器器形,后世中国以九鼎象征天下,争夺天下便是问鼎中原。这般重器,自然引人关注。鼎在周代地位达到了巅峰,但其出现却要追溯至史前时代的陶器。我们今天最熟悉的鼎或许是方方正正的司母戊方鼎(注:现在也常常被称为后母戊方鼎),但史前时代的鼎却多为三足炊器。三足求其稳定,求其下方有生火的空间——说起来,不过是个三足锅罢了。这样的鼎到三代时期也屡见不鲜。商汤重臣伊尹原是厨子,他说治国如同烹饪。烹饪用的大锅日后成为国之重器、国家象征,大约是此语最好的注脚。


  青铜礼器备受关注的部分是器物的装饰纹样。最突出的纹样当然是兽面纹,也称饕餮纹。早期的兽面纹突出兽首,神似史前时代良渚琮王的兽面,又如二里头绿松石镶嵌的铜牌。兽面巨大而狰狞,令观者惶恐。有学者认为,以兽面纹为青铜器的主题纹样,正令礼器增添了神秘而令人畏惧之感。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繁缛诡奇,至西周则装饰风格则为之一变,其纹饰日渐趋于简化而华美,更增图案趣味。如展览中出土于湖北叶家山曾侯墓地的一件西周早期青铜觥,器体为动物造型与酒器的结合,前为圆雕兽首,器身密布兽面、凤鸟纹,在纹饰之间并未进一步补充辅助纹样。整个器物虽仍有威势,但纹饰已趋简化,兽首表情更颇有趣味。它所反映的正是变动时代青铜器风格的过渡性。


  夏商西周三代延承与变革,终于形成一套合乎“天地之道”的礼乐制度,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春秋战国,诸侯纷起,礼崩乐坏,四方青铜礼器花样迭出。此后中华,再也未能尽复周礼。然而这套礼乐制度,却成为后人面临纷乱格局之时、身处黑暗情态之际不断回溯的终极理想。此后历代的仪轨形式,虽顺势而变,却无不以此为蓝本参考。形式在变,崇礼作乐之心却千年不改。从中央到地方,从贵族到平民,由礼乐而天、地、人、神相谐的盼望,成为了华夏子民心中的底色,至今仍在青铜器的青芒上闪烁回响。


  脚印——盛世的开放与包容


  内心中有所安定,脚步便有了方向。汉唐宋元帝国一统,南北互通,足迹更遍及海外。运河驰道,纵横南北,车马船舶,更达海外。张骞凿空,玄奘西游,鉴真渡海,郑和远航。华夏子民的足迹在大陆上极尽延展,而陆海之间的通途,被一位又一位不避艰险的前贤踏出。前贤已矣,可供追溯的,唯有南来北往、东西交汇的货品、意象和思想。


  展览中有一条蹀躞金玉带,看上去并不起眼。不过,它原应身份显赫——它出土于隋炀帝的陵墓中。历史中的隋炀帝,毁誉参半,不过大运河的开通,确实是无法否认的大成就。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就了后来的“扬一益二”,也成就了晚唐五代时期影响力可达东非沿海的海上丝路。这件蹀躞玉带,便是帝国融汇南北的证据,也透露着帝国开放胸襟的端倪。蹀躞带原非中土之物,而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文化。它能够悬挂钥匙、佩剑、小工具、饰品等物件,具有很强的收纳功能。从南北朝时期起,它开始流行于汉地,而扬州隋炀帝陵中出土此物,更可见南北文明交流的影响程度。到隋唐时期,蹀躞带是官阶的象征。如隋炀帝的这件蹀躞金玉带,便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件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代表了带具系统中的最高等级。在华夏的模样里,这便添上了一道亮丽的妆容。


  将中国模样延展至海外的代表,莫过于陶瓷。从晚唐开始,中国陶瓷生产百花齐放,而海外市场却自有自己的一番选择。15世纪之前,畅销于印度洋沿岸的主要是青瓷产品。质量上乘的青瓷如冰似玉,与中国从史前时代就几乎确立的审美标准暗合。后世更愈渐将玉推崇为君子之质,这更让青瓷留下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烙印。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为代表的青瓷产品在海上丝路乃至草原丝路前后约五百年的畅销,让那时的世界看尽了中华的模样。便如汉时西来的佛教思想,到宋元明清之际,也被寄寓在青白瓷质的佛像之上。中与外,物与思,融合一体,难分难解。


  展览的布置也试图从形式上烘托统一帝国时代的开放与包容。在汉唐展厅上方,并以一盏圆灯暗示明月,高照在丝路驼队和亭台楼阁的剪影上,暗示着汉唐的陆上丝路。而在宋元展厅的末尾,则绘饰处扬帆起航的船体,一个个展柜窗口成了大船的舷窗,展示着远销海外的中华美器。读万卷书修心,行万里路修道,这原本便是中华子民要历练的沧桑。而陶瓷件件,便是他们步履不停,历练出的模样。


  中华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书里的模样,土里的模样,还有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模样。考古人的手铲不停,想看看根的模样,想抚摸心的模样,想丈量脚印的模样。它们曾经不言不语,它们至今无声无响。只是等待你有心走过,发现它的美好模样,照出我们自己的模样。(作者:丁雨)

12
节点城市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关于我们 |  资讯快递 | 特别专题 | 百家观点 | 旅游签证 | 文化艺术 | 传统文化 | 市场平台 | 教育培训 | 国学研究 | 网站地图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0475-1 | E-mail:zgydyl@126.com 一带一路网 版权所有 010-87790321 网站制作北京博乐虎